能源区块链研究丨碳中和为绿色金融带来新机遇
碳中和为绿色金融带来新机遇
中国此前承诺,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定价机制是中国为实现“双碳”目标所采取的新模式之一,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这一模式将为投资界带来巨大机遇,给金融商业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首个碳交易市场于7月启动,现已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截至9月16日,中国碳排放配额(CEA)的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840万吨,累计交易额为4.17亿元。
到目前为止,碳排放交易市场已覆盖2000余家企业,其中大多数企业都是经营燃煤电厂和天然气加工厂的国有电力和热力公司巨头。该市场采取金融激励措施以鼓励这些企业减排。基本来说,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购买和出售碳信用额,即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配额。
有关专家表示,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传统产业正竭尽全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势必会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机遇,比如,风能和太阳能行业以及高质量制造和创新应用领域将碳用作绿色材料,以此激励中国实现其气候目标。
虽然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够在有效减排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一些人认为,减排重任不应全落在企业身上。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鞠建东表示,“每位公民每年大约产生10吨碳排放量。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碳排放基准,对超出这一基准的部分进行征税,而对少于这一基准的部分提供津贴补助。”
在他看来,中国的碳排放市场在立法和定价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他指出,欧盟碳排放项目的周转率(股票流动性的关键指标)是中国的80倍,其碳定价大概是中国碳排放配额价格的10倍。
此外,他还表示,“如果市场在有效促进发展以实现碳中和方面达不到预期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税收措施。碳排放市场的税收措施在欧洲国家、加拿大以及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已发展成熟。印度预计将在2022年也采取这一措施。但目前中国还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
不过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48%。
专家表示,要找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道路并不容易,但是,希望中国可以通过重塑关键产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属性,以创造更加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