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一计可定战乱,一言可乱诸侯”的秦末汉初第一纵横家

说起秦末乱世的谋士啊!

我们一般会想到的是张良、陈平、以及“倔老头”范增等人;但是,熟悉这一段历史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从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到刘邦建立西汉之初的这一段时间内,其实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活跃于华夏大地的历史舞台上。

他曾经仅靠“三寸不烂之舌”,就连下秦国三十余城,让黎民免受战火之苦;

他亦曾三言两语,就搅乱了天下大势,为刘邦与韩信的最终反目,埋下了伏笔;

所谓,“一计而平定战乱,一言而祸乱诸侯”,大概说的就是此类人吧!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秦末汉初之际的第一纵横家:蒯(kuai)通,这个生卒年不详,时而出仕、时而隐退的奇人!

知人主脾性,可虎口逃生

公元前196年冬,一代“兵仙”韩信在长乐宫中被吕后诱杀。

临终之际的兵仙怅然叹道:想不到我韩信一生征战从无败绩,却最终死在了妇人之手;早知道这样,当年就应该听蒯通的建议,反了他娘的!

不久之后,韩信的临终遗言,就传到了刘邦那里。

这时候的汉高祖,正在忙着收拾那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姓诸侯王——对于“谋反”之语特别敏感;于是,就令人将蒯通抓到了洛阳宫中,亲自审问。

见到蒯通之后,刘邦直接劈头盖脸地骂道:是你小子,教唆韩信谋反的吗?

“谋反之罪”这样一顶关系生死的帽子扣下来,普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自辩清白,连说没有没有。

可是,这个蒯通却不是一般人,他坦然回答道:是的,就是我教韩信谋反的!那小子要是早听我的,就不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了。

这还不算完!临了之际,蒯通还不忘揶揄刘邦一把:要是韩信当年真的听从了我的建议,恐怕陛下您想杀他,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吧?!

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听到蒯通的话语,刘邦恨得牙痒痒,于是大声喝道:给我把他拉出去煮了!

眼看着就要成为一道下酒菜的蒯通,知道自己再“装”下去,就真凉了,于是立马大喊冤枉!

看到刚刚还那么硬气的人,现在又连喊冤枉,刘邦立马来了兴致,便问道:你都承认自己曾经教唆韩信谋反了,还有什么冤枉可言?

只见蒯通不紧不慢地说道:狗总是对着自己主子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齐王韩信,并不知道陛下您。况且当时秦国纲纪崩坏,天下豪杰四起,想要操着刀子夺取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难道您能将所有的人都杀掉吗?!

刘邦一时语塞,最终,蒯通得以释放。

青史君相信:上面的这个故事,很多熟悉汉史的朋友都听说过。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么有想过:刘邦为什么会饶恕了这个曾经极力撺掇过韩信谋反的蒯通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蒯通的那些“诡辩”吗?

肯定不是的!

青史君认为,蒯通之所以可以虎口逃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蒯通是个人精,他拿准了刘邦的脾性。

蒯通知道,开创大汉江山的刘邦虽然有点无赖习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却是一位心胸豁达的豪杰之士。

与这样的豪杰“打擂台”,如果一味认怂,只会令他鄙弃,那么,等待蒯通自己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而,蒯通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丝毫抵赖,就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在第一时间激起了刘邦对自己的兴趣(敬佩之心);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深明大义”的刘邦不好意思对自己下手。

纵观整个过程,蒯通的表现堪称完美!而这一切的关键,就是因为蒯通“知人”;毕竟如果是项羽想要抓自己的话,蒯通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跑,而不是静静等待着和霸王“打嘴仗”。

知天下大势,可搅动风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打响了反抗秦朝统治的第一枪。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陈胜决定派遣心腹武臣等人,前往赵地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虽然,当时的秦国江山已经是遍地狼烟,但是,碍于秦法的严苛和起义军破城之后对秦国所置官员的报复,秦国的郡守、县吏都在苦苦地坚守着城池;所以,尽管武臣率领的数万大军苦战许久,也只不过是攻下了赵国之地的十余座城池。

(武臣)得数万人,号武信君。下赵十城,馀皆城守,莫肯下。

就在武臣等人准备再一次打攻坚战,要“硬啃”范阳城时,我们的蒯通同志第一次出场了。

他来到了武臣的军中,直言不讳地说道:像将军您这样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坚下来,是最下等的策略;我有不战而略地之策,不知道您愿不愿试一试?

当时的武臣,正在为“攻城战”的艰苦而头疼呢,怎么会不愿意试一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

于是,连声问道:什么计策?

蒯通说道:现在的这个范阳令,贪生怕死,本来是想着投降起义军的。可是,将军您以前对待秦国官吏的办法都是一杀了之,弄到这些想投降的秦国官吏都不敢投降了。如果这样下去,那么秦国的那些城池就会固若金汤,是很难攻打下来的!

我觉得,将军您不妨事先许诺给范阳令,只要他归顺,一切待遇照旧,并且赐给他印信绶带,让其再去一一游说,赵地的其他秦国守将,那么,整个赵国之地,就会不战而尽属将军您所有了!

武臣一听有道理,于是依计而行。

果然:燕、赵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馀城。

不过奇怪的是,为起义大军立下如此大功的蒯通,在此事过后,就突然间“消失”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蒯通的记载)。

有人说,这是因为蒯通的突然“出仕”,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家乡(范阳城)免受战乱之苦;事成之后的他,自然是要隐去的。

但是,青史君觉得这个说法不怎么靠谱。因为,在6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左右,这个蒯通又突然间出现在了韩信的军营,并且凭借一己之力,在刘邦和韩信之间埋下了反目的伏笔,顺带还提出了最早的“三分天下”战略构图。

很明显:这个蒯通绝对不是一个甘于平凡之人(他绝不会在有功业可建时,悄然隐退)。

那么,青史君觉得,蒯通的这次突然现身和隐去之后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作为一名身怀绝学的纵横家,蒯通深深地知道,如果起义军和秦国的守军要打攻坚战的话,不管谁胜谁负,最终城内的百姓都要遭受战乱之苦。所以,他决定出山。

而且,作为“山东之人(六国旧地)”,蒯通也会自然而然地去选择帮助武臣等人;但是,由于陈胜等人的局限性,蒯通又早早地看出了这个起义迟早是要失败的,所以,他又选择了隐退(等待时机)。

果然,等到公元前203年,当战无不胜的韩信想要攻打齐国时,这个蒯通又出现了。

当时,韩信率领的几万大军刚刚攻下赵地,正准备要攻打齐国,却突然收到线报:汉王刘邦派遣的说客郦食其(li yi ji),已经成功劝说齐王田广归顺。

于是,“老实人”韩信准备停止进攻;这时候,蒯通就说了:

首先,将军您是奉诏攻打齐国,而郦食其只不过是汉王秘密派遣的说客,现在又没有明诏让你停止进攻,您为什么就不打了呢?

再者,郦食其一介说客,凭借着三寸之舌就可以降服齐国七十余座城池,而将军你统帅几万大军,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池,难道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

韩信一琢磨,是啊!我堂堂兵仙岂能让一介腐儒抢了风头?于是,挥军灭齐。

齐王田广听到汉军东进的消息后,以为郦食其先前的说辞都是在欺骗自己(好给韩信的进军谋取时间,于是在自己跑路的同时,就将郦食其给煮了。

可怜郦食其一代名儒,就这样被自己人给坑死了!

毫无疑问:蒯通给韩信的这次谋划非常缺德,史学家门将其称为“乱齐之策”。

而蒯通此举造成了一个更为恶劣的后果:加重了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猜忌之心,不久之后,韩信就居功自傲,想要“自立”为齐王了。

最终,由于蒯通的一句话,齐王田广、谋士郦食其惨死,而韩信也在几年之后,和刘邦反目,最终被杀。班固说,蒯通此举是“一说而丧三俊”,此言诚不虚也!

懂进退之度,可明哲保身

当然,这个蒯通搅动天下的最为有名之举,就是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三分天下之战略。

公元前203年, 楚汉争雄陷入了胶着阶段;而统兵数十万、占据着齐赵之地的韩信,毫无疑问地就成为了楚汉孰胜孰负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当时项羽和刘邦都派出说客,劝说韩信为自己所用。

而作为一名深知人心与世事的纵横家,蒯通却知道,韩信不管是归汉,还是投楚,终究都不会有好下场。于是,他曾不止一次地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三分天下。

蒯通: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可惜,韩信终究由于自己的妇人之仁,而错失良机。

所谓,达则纵横天下,退则悠然于世——看到韩信“不听老人言”,知道其“吃亏在眼前”的蒯通,于是装疯而去。

蒯彻因去,佯狂为巫。

虽然,蒯通最终因为自己曾经的搅(祸)动(乱)天下之举,而受到了刘邦的一顿教训;但是,作为一个知人、知势,又懂进退的纵横家,蒯通最终还是善终而亡!

写到这里,青史君不由得感叹:这真是一个奇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