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蛇类图鉴之有毒蛇类-烙铁头
山烙铁头蛇
Ovophis monticola
头侧具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体较粗短,尾较短。头背密布小鳞,呈覆瓦状排列。头背黑褐色,眼后具上浅下黑2条斑纹,向后延伸到颈侧,有的个体浅色斑纹还经眼前延伸到吻端。
头腹浅褐色,散布深棕色细点。体、尾背面棕褐色,正背具2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大斑,常左右交错排列,有时左右或前后相连。体侧具若干不规则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小斑块。尾梢棕黄色。体、尾腹面密布大多略呈方形的棕褐色小斑块。
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缅甸。
台湾烙铁头蛇
Ovophis makazayazaya
头侧具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体较粗短,尾较短。头被小鳞,呈覆瓦状排列。
头背橘红色。体、尾背面黑灰杂陈,具20余道橘红色横斑,占2―3枚背鳞宽,有的横斑在脊部错开。尾背散布若干白色点斑。腹面污白色,散布深色点斑、块斑。
国内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香港、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
国外分布于越南。
越南烙铁头蛇
Ovophis tonkinensis
头侧具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体较粗壮,尾短。头被小鳞,呈覆瓦状排列。头背黑褐色。棕黄色斑纹自吻端经眼向后达颈侧。体、尾背面棕黄色,正背具2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大斑,常左右交错排列,有时左右或前后相连。
体侧具若干不规则的深棕色或黑褐色小斑块。尾背中央具1条白色脊线。腹面色浅近黄白色,腹鳞两侧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斑。
国内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香港。
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
察隅烙铁头蛇
Ovophis zayuensis
头侧具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体较粗短,尾较短。头被小鳞,呈覆瓦状排列。头背及头侧红褐色,颊窝后方至颌角隐约具1条浅褐色细纹。
体、尾背面砖红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不明显的似城垛状的暗褐色斑纹。腹面橘红色或黄白色,散布不规则的深灰色碎斑,有些个体尾腹中央具1条纵向黑线。
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
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
本文内容节选自《中国蛇类图鉴》
该书主编安徽师范大学黄松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事蛇类分类、进化、保护研究数十年,积累了大量蛇类学基础资料,拍摄了百余种中国蛇类图片。加上国内外七十余位学者和生物摄影者的支持,助力了《中国蛇类图鉴》的编撰和出版。
蛇类没有四肢,物种识别主要依据体表鳞被和色斑特征。《中国蛇类图鉴》以“一蛇九图”理念,全方位展示蛇体各部位形态特征,是蛇类图鉴编写思路的新尝试、新视野,这也提升了该书的学术参考价值。尽管书中仍有很多蛇种的图片无法达到“一蛇九图”要求,但该理念值得其他图鉴类书籍参考。
该书展示了245种中国蛇类共2300余幅图片,兼顾科普性和艺术性,文字描述精简,以体表鳞被和色斑特征为主。此外,大多数图片还以图注形式展示,便于读者,特别是初学者理解和掌握物种基本的分类识别特征。
本书将中国蛇类分隶于13个科:盲蛇科、蚺科、筒蛇科、闪鳞蛇科、蟒科、瘰鳞蛇科、闪皮蛇科、钝头蛇科、蝰科、水蛇科、屋蛇科、眼镜蛇科和游蛇科。
,属级和种级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本书按照编者团队多年来在蛇类分类学科研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属级稳定”和“种级细分”原则划分属、种(Huang et al., 2021)。
看过此书的一些浅显的读后感:《中国蛇类图鉴》内容全面、严谨而且图文并茂描述展示清晰,在蛇类的中文书籍中无出其右。蛇类照片精准、拍摄与印刷的质量高,阅读时配以放大镜观察物种的细节特征,对于我来说可以作为得心应手的蛇类识别工具书。
在包装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改进,书籍没有出现积压褶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