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五(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五
宋代脂粉盒标本选取12件。
图七:北宋繁昌窑白瓷点彩脂粉盒,高6.8公分,盒径7公分,盒型为石榴状,盖残为一半,凸起的脐部巧做盖钮,间以铁色点彩,为繁昌窑中奇巧设计的高档产品。
图八:北宋青瓷点彩蒂钮粉盒标本,盒盖残径6公分,上刻莲瓣,花梗作钮,仿佛是一朵覆盖的莲花,独具匠心。
图九:宋湖田窑青白瓷印花粉盒标本,残盖径7.8公分,釉青翠似玉,印花清晰。
图十:宋青白瓷印花子母粉盒,盒径8.1公分,高4.3公分,瓷质细腻、制作精巧、光照见影,盒内套有三个小盒,收藏界习惯称“子母”,三只“子盒”用花枝相连,盖面有缠枝印花,釉面光润。这类脂粉盒可把粉、黛与朱分别放在大盒的三个小盒内,用起来自然更为方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标本我虽有几件,但过于零碎,不够直观,最后还是借用了藏友这件完整子母盒图片。
图十一:宋代影青瓷印花粉盒标本,盒盖残径7公分,呈花瓣形,印缠枝花。
图十二:宋青白瓷印花粉盒,盒径8公分,高5公分,六瓣花型,印花清晰,盒底印有“许家盒子”款记。这种女人味十足的设计,估计与古代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构思有关,窑工可能会采用女人们心目中喜爱的款式模样来制作盒子。因此,其艺术水准较一般日常用品档次要高,非普通匠作。
图十三:宋代青白瓷印花叶纹粉盒标本,盒径7公分,印六瓣花卉两朵,叶五片。
图十四:宋湖田窑影青瓷瓜棱型粉盒,盒径8 .9公分,高4.6公分,南瓜型有十六瓣瓜棱,釉面冰清玉洁,幽淡雅丽,着实可爱。
图十五:宋湖田窑影青釉凤凰纹粉盒标本,残盖径8公分,印飞凤纹,釉面美若翡翠。
图十六:宋青白瓷印花标本,残盖径7公分,釉白偏黄,印花繁縟,意境难测。
图十七:宋青白瓷方形粉盒标本,残径7.2公分,存有三方,釉白偏黄,印缠枝花叶。
图十八:宋代粉青釉印花粉盒标本,残盖径8.5公分,粉青乳浊釉,釉面似璞玉,开大片,浅灰胎土,紫口,印花不甚清晰,通体透官窑气息,应属顶级粉盒类标本。
之所以选十多件宋代粉盒标本,主要是宋代盒子产量大,品种样式多,特别是景德镇还有专门从事生产盒子的作坊,从一些宋代墓葬和国内外遗址出土发现的景德镇青白瓷盒分析,盒的底部往往印有“许家盒子”、“叶家盒子”和“段家盒子”等款记,标记款式相同,而姓氏不同,当属不同作坊产品。瓷盒相对于当时金、银、玉、雕漆等材料盒而言,价廉物美,更易于满足社会需要。
宋代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市场繁荣,社会富足,民众生活情趣大增,坐落皖南的宣州一带民间女性化妆亦普遍风行。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8月23日 第七版)载:1975年,安徽文物工作者在皖南清理一座宋代墓葬时,出土一件随葬品———影青釉粉盒,是墓主人生前盛放化妆品的用具。这件瓷质细腻、制作精巧、光照见影的青白釉瓷粉盒,通高3.7厘米,盖径8.1厘米,口径7.3厘米,盒呈菊花形,子母口,盒内有3个小“碗”,用花枝相连,盖面有缠枝印花,釉面光润,造型别致。出土时“碗”内还分别盛放有粉、黛和胭脂的遗留物。白色的粉是妇女用以面部上粉修妆的;黛是青黑色,用以描眉画眼;红色颜料的胭脂用来涂脸颊或嘴唇。古代妇女是以“白黑透红”为健美之色,这件宋代影青釉粉盒的出土,不仅可以考证当时皖南妇女的生活习俗,而且还是一件精美的古瓷艺术品,甚为难得。
元代脂粉盒标本选取三件。
图十九:元代青花缠枝花纹粉盒标本,残盖径6公分,圆盖主题纹饰为青花缠枝花卉,边饰一圈忍冬,属元青花典型纹饰风格。元青花存世量很少,在宣城旧城遗址能采集到元青花粉盒标本,也是件小小幸事。
图二十:元代龙泉釉青瓷粉盒,盒径9公分,高3.7 公分,釉面不够均匀,盖面无纹饰,工艺简单但不失素雅。
图二十一:元代青白瓷点彩三联粉盒标本,青白釉残件为三个小盒相连,一完整小盒直径3 .7 公分,相连钮断裂缺失,可见褐色点彩。设计精巧,颇有创意。
分析这些标本,再结合宣城采集的其它元代瓷器标本,感觉在元代宁国府经济仍相对比较富庶,官府与民众使用的瓷器档次都不低。尤其是元青花粉盒标本的出现,说明当时女性对化妆也非常讲究和重视。虽然元代宁国府这方面的具体资料难以查找,但就整个元代社会而言,元代的杂剧散曲中却能找到很好的旁证。散曲《拟美人八咏·春妆》:“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捻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胭脂一半粉。”写的是美人春妆完毕,手持柳条品评自己的容貌,自我感觉妩媚姣好,竟然又拿海棠花枝和自己脸蛋儿比美,结果输给了海棠,可美人不甘心,再一半胭脂一半粉的偷偷加妆。杂剧《王月英元夜留鞋记》中有王月英和母亲在开封城中开一爿胭脂铺儿,专卖胭脂、妆粉。另一杂剧《秋胡戏妻》记有农村货郎亦同样贩卖胭脂、妆粉等女性化妆用品。
明代的脂粉盒标本选取三件。
图二十二:明早期青花花卉纹粉盒标本,残径7公分,青花发色淡雅,缠枝花卉主次分明、潇洒舒展,气韵生动,呈现浓厚的传统绘画笔墨功力,绝非等闲之辈所为。青花瓷之美在于绘画纹饰,主要看点即在于绘画。
图二十三:明嘉万青花粉盒标本,盒径9公分,下半部缺失不多,盒盖只剩小块,青花发色泛紫,属嘉靖万历时期风格。
图二十四:明晚期五彩花卉纹粉盒标本,残径9.1公分,主题纹饰为缠枝菊花,虽被水土侵蚀严重,但仍能看出本来的鲜艳彩头,尤其是那红彩,怕是比当时的胭脂还要鲜艳的多。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燕脂》一条中,将当时的胭脂分为四种:一种是红蓝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种是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种是山榴花汁制成,还有一种是紫矿染棉而成。其中第四种乃是上品,第二种也不赖,红花和山榴花汁染成的就要次一点。到了明末,还有用红花的渣滓制成胭脂,称作“紫粉”,价格很便宜,乡村里买不起脂粉的贫穷姑娘,也可以用之来染红双颊,增添姿色。
清代脂粉盒选取一件。
图二十五: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堆塑菊花粉盒标本,盒径7.8公分,青花绘长满香草的东篱,篱上堆塑一枝青花釉里红花叶的菊花,应取“采菊东篱下”之意,堆塑造型惟妙惟肖,瓷细釉白似羊脂,品质非官窑恐难为也。
抚摸这些在宣城旧城改造工地采集到的胭脂粉盒标本, 恍如还飘荡着沁人的芳香,多少岁月挥之不去,多少红颜随风而逝,这盒中脂粉滋润过多少丹唇粉腮?这小小的盒儿又曾发生过多少桃红柳绿的故事?如今如烟往事虽无法演绎, 但我们却可以从古诗词中来品味意境。是“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是“红颜留香千年韵,珠唇诱色佳人来”?是“懒起画蛾眉,花面相交映”?还是“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把玩这些历尽岁月沧桑的粉盒标本,免不了还会产生研究和探寻的兴趣,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这里泛指的“苏小”到底是哪位美女?妆应该画的不错吧?她的脂粉盒亦应很漂亮; 特别是采集到宋代的高档粉盒标本那么多,美人们的数量也不会少吧?……端详这些器型娇小玲珑、构思奇巧、制作精致盒子,它们大部分虽已被岁月击碎,然“粉”香犹在,古韵犹存,每一只盒内依然充盈着古宣州女性那亘古未变的妍丽与温柔。
参考书目: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3、战国·楚·宋 玉《大招》;
4、中华书局印《唐书》等。
(作者系宣州区农业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