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书简 || 大暑书简——论律 · 茶余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节气,并借节气抒情言志、写人状物,在吐纳心语的过程中尽释才情,大写诗意人生。同时,又突破了传统书简的局限,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展示了特定环境中的诗心跳动和文思喷涌,构筑了一个不染凡尘的精神家园。本书构思奇特,文字灵动,情趣高昂,充满正能量。

本书于2016年3月由现代出版社出版,2017年1月,荣获泰安市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东岳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痴人妄语
短暂人生的绵绵思绪
跃动琴弦,弹与你
大暑书简——论律·茶余

一园:

这个中秋节过得怎样?我们这里是“云遮月”,看来,明年正月十五一定又是“雪打灯”了。中秋节下午,我们这里还下了一阵急雨,印证了前几天的天气预报,也印证了当时我乱诌的几句诗:“中秋夜,如果有雨/ 那就是我的思念/ 捅破了月亮。”

节气已过了白露,天气渐渐凉了,才写《大暑书简》,飞鸿又得叹息“时光倒流”了。没有办法,虽然使了劲,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书简的步子还是追不上来。大暑最热,但凡事盛极而衰,月盈则亏,热到极致之后,便做了“渔阳鼙(pí)鼓”追逐的“唐明皇”,“惊破霓裳(ní cháng)羽衣曲”(唐·白居易《长恨歌》),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我追逐节气的七律诗倒是还赶得上趟儿,大暑前夜,便写成了《七律·大暑》:

夜来降水太匆匆,连续高温暂不同。

蛙鼓声声云外月,蝉鸣阵阵雨中风。

顽童柳岸追虹影,钓叟荷边呼碧蓬。

何日得闲邀众友,再吟大地对长空。

是的,仍然忙。那个星期六的中午,去参加一位同学儿子的婚宴,婚礼仪式尚未结束,电话就来催我,该出发了。我们帮助“春秋古城”的副总去曲阜,就左丘明标准画像和将要兴建的“春秋圣殿”等有关问题,请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给献计支招。本来,我想让人捎钱给我的同学,不参加这次婚宴的,但领导说时间来得及,又加上欲找的捎钱人不接我的电话,所以就去赴宴了。结果,婚礼仪式延后了些,出发时间又提前了点儿,所以我就只好在路边店里买了两个火烧,坐进车里吃了充饥。是日也,天高云淡,已颇有初秋的意味。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家时,太阳刚刚落山。这次,行走在至圣门前,我没有掉向。

忙碌之中,也并非总是行走于烈日之下或伏案于灯光之前,大暑期间,曾接到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信。征得他的同意,在这里给你晒晒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关于格律诗,你知道的,我是不赞成严格按照平仄音律的。头几天,看河北台的“中华好诗词节目”,主持人是王凯(是不是这个名字,记不确了,现在上不了网,也不好查。这是个我喜欢的主持人,曾在中央二套讲过财富故事会的)背了一句诗,具体是哪句,我忘记了。当时的嘉宾赵忠祥就指出来,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不对,应该读四声。好像他还特别说明,这个字的这个读音新华字典上是没有的,理由是这个字在古代是仄声。我其实很不以为然。语音变化里已经是“入派三声”了,为什么非得是四声?读三声就不可吗?何况,古代那么多的诗歌是按照平仄音律来写的,都恢复到古代音韵去读,岂不乱了套了?那岂不把普通民众都得培养成古代音韵专家才行?否则岂不只有专家能读对,普通百姓,岂不都得是错的?还有一点,平上去入的入声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语音也已经发不出入声这个音调来了,让老百姓何以读呢?这个事例与你的格律诗无关,但能说明我对格律诗的平仄的一个态度吧。

哈哈,说这么多是没有意义的。愿意那么读就那么读吧,不愿意那么读就由他去吧。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约定俗成”,所有的这些变化,都交给时间吧,都交给民众的约定和俗成吧。这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对与不对的,愿意坚持的就坚持好了。只是不要讥讽民众不懂或者读的不对就好。

由此,我知道我是诗歌的门外汉,所以也就不想评诗歌了。你的诗歌还有别的文友的诗歌,是约约略略读过的,因为不敢枉评,所以就没有留评。因为有读不懂的,有读不出美感来的,不想留,为了不得罪人,干脆就对诗歌都不留评了。我的这个习惯,你应该是知道的。

还是回到你的书简上来。书简的阅读兴趣是存在于有关的人的。有关,所以就愿意读;无关,读来可能就没有味道。这也有例外,人们都有窥探名人的心理。古代大家的书简,大都愿意读的,当代大家明星的书简,也应该有很多人是愿意读的。当然,这也不尽然,刘晓庆是我年轻时代的梦中情人,但对她的书信隐私甚至她的书我都不感兴趣的。正如你不愿意读一些类似解说词的游记一样,不过我敬佩你对我的游记还能耐着性子读一番,评一评,可惜我除了没有你这个耐性,还有就是不敢枉评,怕露怯呢。所以,对你的书简,我的期望只有这一句,二十四个节气都写完,可以汇聚成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多少年之后,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料。这使我想起来,有一次我们散步聊天,你说,你是打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的。我知道你说的是文章等经国之事的。人过半百(按:“过”应为“近”),你还能有这个雄心,难能可贵。

关于我们之间的生活差异,我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你,越来越雅了,我是不是越来越俗了?不知道。最近一两年,随着工作的变动,也随着交往圈子的扩大,好几次交流,我知道你迷上了格律诗,迷上了书法,好像也迷上了京剧?等等。这些东西是好东西,是国学,是文化,是应该获得尊重和值得追求的。但我们之间已经拉开距离了。我说出我的这个观点,丝毫没改变你的意思。你可以继续追求你的雅,我也可以继续乐我的俗,彼此能够相互包容就好。但雅和俗之间,除了雅和俗事务本身,还牵涉到人的雅俗观点,甚至生活价值取向。这种差异,慢慢地就会有冲突了。对待所谓的雅和俗,我的观点是,我们吃喝拉撒,是免不了要俗的;作为识字的人,偶尔雅一下,很好,但把雅追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概我是做不来的。

我真诚地感谢他的用心和直率,当然他的语气很委婉,生怕“碰”疼了我。其实,不必担心我的承受能力。千人千面,众口众言,大千世界绝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变成一个平面、一种色彩。如今,肯写封长信的人早已是凤毛麟角,何况他又是在跟我坦诚交流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肺腑之言呢?所以,朋友的来信更是字字珍贵。于是,当日下班之后,我也一气呵成,回复了他一封,回到家吃晚饭时,已经晚上9 点钟了。拣回复中相应的几段话与你,看看如何:

关于格律诗,我们早谈过了,也争过了,还是互相包容为好。其实,当代很多学者都赞成“古今并用”,能用古韵的用古韵,愿用新韵的用新韵。至于有些人古韵新韵都懒得用心探索,还非得附庸风雅地去写格律诗,那就随他去吧,反正既不违纪又不犯法,何况社会早已“多元化”。

有些事情是不像举手表决,靠人数多寡那样来决定的。对于专门人员和有志于专业追求的人,就要按照那些“规矩”办事,而对于大众则免了。正如京剧,不能因有些人看不懂,就把它搞成通俗剧。你说的很好,把一切交给时间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诗经、离骚、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各领风骚数百年,后来不是这种种形式消失了,而是不合潮流了,但是毕竟还有人在做。恐怕没有人不赞同《红楼梦》里的诗词堪比唐宋的水平。做的人少了,不习惯了,不代表没有人仍然能够做出来。当然,不能互相讥讽,这不是简单的一个“酸”或“俗”字能解决的事。互相包容才是值得称道的客观态度,所谓“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是也。

我的书简能否全部完成,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完成了,能否出书也要看情况而定,或许要有一些加工,或许觉得没有多大价值就罢休……至于“雅俗”问题,要么你过于谦虚,要么你隐藏着对我的委婉之词。不过,还是那句话,你说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同胞兄弟都不如我们的文化高,我们的子侄辈多数不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和他们的共同语言少之又少,但是,血浓于水的感情任“干将莫邪”再世也割不断。每个人的兴趣、志向、天赋、机遇各不相同,能干得了什么就干什么,只要遵纪守法、自己感觉幸福就可以了。客观上如能给社会做点贡献、给后人留下点精神而不是垃圾,就更有意义了。当然,留下来的是否是垃圾,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我在很多方面还只是一个“学者”——学习者,对文化的很多领域甚至连门还没有摸着,对京剧、书法等艺术也只是了解了一点点皮毛。我就把老兄的谦虚看作是对我的鼓励吧。

其实,这位老兄的来信还让我思考了很多,我在回复里限于时间没有展开述及。回复他之后,我还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写下这封书简的以上文字后,因事一连耽搁了七八天,直至今日闲来上网浏览,偶然发现新浪博客里的一个帖子,觉得可以借来回答与这封来信相关联的另一些没有明言的问题。这个帖子转载的是胡适先生1932年6月27日所作的演讲《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摘录其中一段文字与你,看能否有所共鸣:

……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求知识的欲望。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学非所用,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求知识学问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况且学问是要有相当的设备的:书籍,实验室,师友的切磋指导,闲暇的工夫,都不是一个平常要糊口养家的人能容易办到的。没有做学问的环境,又谁能怪我们抛弃学问呢?

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和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抱着改造社会的梦想而来,往往是弃甲抛兵而走,或者做了恶势的俘虏。你在那牢狱里,回想那少年气壮时代的种种理想主义,好像都成了自误误人的迷梦! 从此以后,你就甘心放弃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现在社会的顺民了。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时间,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人一下生就与许多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此后,求学、求职、求婚、求财,等等,又面临多条起跑线。每条起跑线前面的跑道上,都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角逐,总有人会脱颖而出,也总会有人被淘汰出局。而同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人,最后的结局虽然都能到达终点,但是,先后有别,路径不一,意义不同。虽然每个人一下生就受制于无可选择的先天和客观因素,但是个人的主观选择和努力,更是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人们常说,人与人的差别就在“八小时以外”。胡适在上述演讲里,也提到了三种预防堕落的防身药方,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个方子是:“你得有一点信心。”第二个方子更切合此处的话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摘录一段于下: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英国19世纪的两个哲人,弥儿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意儿,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因为你知道,抹了六个钟头的桌子之后,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或写你的小说戏曲,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你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其实,胡适先生在《1929年中国公学18级毕业赠言》中早就指出,不要抛弃学问:

诸位,十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 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我在散文《诗意地行走》里,曾经对坚持业余写作的人予以高度的敬意:

或许正因如此,在茫茫人海中,凝眸细察,竟可以发现,还有那么多的人在“舞文弄墨”。他们大多都是白天为生活四处奔波,夜晚则以阅读和写作荡涤着尘世的喧嚣,消解着人生的艰辛,独守着一处圣洁的心灵家园。有时,二三同志者也可以在小店里要几个小菜,“一壶浊酒喜相逢”,抽着廉价卷烟,进行心的交流。其中,或许有的人还要成天遭遇包括来自亲朋甚至家人那鄙视的目光与言语。他们可否也大醉一回,高歌一曲“世人皆醉我独醒”?

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官员也从事业余创作。……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人写作不是附庸风雅,不为沽名钓誉。他们的作品都源于各自的工作实践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多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人生。……还记得几年前有位朋友对我说过,泰山脚下也有一位官员,每天晚上8点以后就闭门谢客,潜心阅读与写作。当时忘了问此人是谁。倒是有一位知名人士,我高攀一点说,是我的“师姐”,如今网上流行称呼“学长”,泰安师专中文系校友桑新华女士,为官之余亦有此雅兴。她当过教师,任过宣传部长、副县长、外事办和侨办主任等职,眼下仍是泰安市教育局长(按:指2007年作此文时)。说她日理万机,也不算太过分。但当她将一本厚厚的《天门听风》呈献给读者时,她的业余时间在哪里,就可想而知了。我读过她的《与泰山对视》,没有一颗宁静的心,也就没有那深情的目光。或许她占尽了天时地利,但仅仅如此,也不会有冯骥才作序的那些文字。我在《东西南北肥城人》一书中,读到过这位老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一个静下来读书思考的瞬间,保持一种精神的充实,内心的宁静,生活姿态的平衡,然后再到工作中去释放智慧和理性的光芒,使自己的生活高品位、多层面,使自己担负的管理工作更近科学和效率,二者相得益彰,岂不是人生的一个精彩乐章?”……这些“为官的”业余作者,业余时间顾此就不及彼,不去喝酒,不去跳舞,不去“桑拿”,不去赌博,一心耕耘着心中的一片净土。我就想,我们的政府官员,倒不一定都像他们一样,业余时间都去写作,但是,在闲暇时间,如果都能多读一篇文章,少玩一场游戏;多添一份思考,少扯一份闲谈;多一些健康情趣,少一些低级庸俗;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少一些麻木,多一些忧患;少一些心机,多一些正义;少一些歪风,多一些正气,整个社会也就向和谐又迈进了一步。

正因为如此,我在《诗意地行走》结尾才这样写道:

既然这些领袖和官员都爱写作,那么我这个基层小吏的业余练笔,就不是“不务正业”了。穿行于“夜与昼”两处风景,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未免太累了些,太愚了些,太酸了些,但我却把夜里的写作看作是白昼工作的“换脑”休息,看作是我构想中的心灵大厦之一砖一石。况且祖上遗传给我的智商,没有赚钱之道,我也就只好乐此不疲了。虽然我的“脚力”还远远达不到让伯乐欣赏的程度,但我还记得当年中学课文《二六七号牢房》(选自捷克作家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一些文字。那些囚犯(革命战士)善良而诚挚地迷恋着歌唱,他们用一种诚心诚意的爱来歌唱,即使把A调唱成B调,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就快结束,这是一个人活得最顽强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停止歌唱呢?”用生命歌唱,应该是夕阳下最凄美的乐章了。只是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能耐住性子听下去。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顺着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能有点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直至一生。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也有句名言:“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清人彭端淑在《为学》中告诫子侄们:富僧到不了的南海,贫僧仅凭一瓶一钵却完成了夙愿,来回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也充分证明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我的好友老汪,坚持不断地爬山,爬大山,爬小山,爬近山,爬远山,爬的最多的是身边的泰山诸峰,同时坚持写游记,谈感悟,俨然是一个“泰山通”了。

苏轼在《晁错论》中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心理素质,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贫贱”之人,坚持学习,不懈努力,奋发向上,固然令人敬佩;而“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晋· 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如吕蒙者,则更能凸显人生的正能量。

又想起冰心的那首哲理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春水》)

本来不想多作引用,但是,没有更好的文字能够表情达意,于是便用了“拿来主义”。何况,所引用者,除了朋友的来信,多为自己的文字,也算不得抄袭吧?至于大学问家胡适先生的文字,则是拉来的“大旗”,看能唬得住谁。

秋分将至,才草成此《大暑书简》,实在汗颜。希望能够尽快赶上节气的步伐。

大暑节气结束,一年过半;《大暑书简》搁笔,文字过半。秋意渐渐地就逼近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满目的金黄似乎已经晃动在眼前。

祝你今秋有个好收成!

风 流

2014年9月22日(马年八月廿九)

甲午秋分前夕于泰山西麓一鹤轩

附:桃源笠叟《七律· 读风流君〈大暑书简〉有感》

七律·读风流君《大暑书简》有感
桃源笠叟

格律诗,是众多写作形式之一,典雅得像一个精美绝伦的古董。风流君通过与好友的探讨与争论,向读者展示了他所理解的格律诗,以及对格律诗以外的文体的理解和详细介绍,读之获益,颇有感悟,吟诗纪之。

文人自古重修辞,厌羡无关格律诗。

但把空闲凝雅趣,定将爱好蕴真知。

曾经集在书笺里,智慧源于总结时。

一鹤轩中传所悟,读之不免动余思。

注:曾经,这里代指曾经经历的事。

一鹤轩,风流先生书房雅号。

2014 年9 月27 日 岱下肥城 钓月轩

作品推荐:
甲午书简
清且涟猗(1)
清且涟猗(2)
追水风流

作者简介

2012年4月作者于平阴贤子峪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0)

相关推荐

  • 书简舞

    视频收集制作:陆秀

  • 甲午书简 || 立春书简——过年 · 百味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雨水书简——锦书·诗行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惊蛰书简——絮语 · 浮生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春分书简——春风 · 桃花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清明书简——流觞 · 歌吟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谷雨书简——红笺 · 春残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立夏书简——田园 · 乡愁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小满书简——端午 · 合欢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

  • 甲午书简 || 芒种书简——春秋 · 研墨

    甲 午 书 简 --穿越二十四节气 冯 伟/著 悄然渐多的白发里 不知哪一根 属于你 本书映现了一名学者型基层公务员在甲午一年穿行于夜与昼.公与私.灵与肉之间的心路历程.作者以书信体的形式,穿越二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