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德国林业之谜
侯元兆
北京中林联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德国林业是一个谜。它总是令人困惑。
在十九世纪,它以99%的天然林丧失为代价,换来占全国99%森林面积的人工林。但是,这一堪称全世界最大的林业发展失误,却被很国家效仿。
在20世纪的百年期间,它又以全球最持久的林业纠错行动,孕育出了全球最明智的林业思维,即近自然林业思想,同样风靡全球。
德国人觉得没有森林就像丢了魂,丧失了森林就丧失了祖国,觉得森林凝聚着民族精神。
德国林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谜。留学德国的人,乃至德国林业专家自己,都不一定了解德国的这段大约是200年左右的、充满奇葩的历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情报研究所有一位专家叫邵青还,20年前,她撰写了一个《德国林业经营思想和理论发展200年》的研究报告。这是第一个全视角揭秘德国林业的文献。当时此报告由该所内部印刷并报送林业部领导、林业部各司局及各省林业厅的领导,以及少数几位学者,带来了一次思想冲击,轰动一时。
但时过境迁,后来这个报告就被冷藏在了中国林科院图书馆。
然而就在此报告销声匿迹的这个20年,在我国,人们对德国林业的关注程度显著增加,以至于达到了被迷信的程度,甚至滋生了一些牵强附会和主观想象,尤其是关于林学主体的认识。
在此情况下,邵报告的360度视角和200年深度,显得弥足珍贵。它会给我们带来理智、冷静和客观。
报告里说,德国人已经承认了他们的历史上的失败,说如果没有德国这个“榜样”,今天的世界林业,包括我国的林业,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为什么呢?由于德国人工林面积最高时曾占了其森林总面积的99%,若以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或生物多样性,作为衡量林业先进性的标准,那么德国则属最落后的国家。德国的教训就是它一度对自然资源太不当回事。
总之,只要阅读了这个报告,就会发现,流行的那些关于德国林业的认知,就像是人们只看到了大象的鼻子。它完整的样子,中国林业界还不认识。
邵青还的报告告诉我们,德国在十九世纪举全国之力发展针叶人工纯林,其实是一个世纪性错误,而二十世纪德国林业的努力,实际是在纠正十九世纪的错误。
报告告诉我们,把森林当作追求财富的资本,是多么地泯灭文明。
报告告诉我们,德国那时就有人认识到,天然林的生产力高于人工林。只不过这个科学发现的光辉被当时的林业经济主义屏蔽了。
报告告诉我们,之所以十九世纪德国用人工纯林代替天然次生林,源自浮士德曼(Faustmann,也有人译作佛斯特曼)的“土地纯收益理论”。这个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收益。正是这个理论把当时的德国林业引向了邪路,这个国家竟然一口气毁掉了99%的天然林!一些人固然是利用这种人工林赚足了钱,但德国国民从此却像是丢了魂,忍受着单调、黑暗、死寂的人工纯林环境。笔者也曾前往体验,确实不喜欢。
当然也得承认,德国当时大力发展人工林,这件事本身提升了发展人工林的影响,而这在天然林被严重破坏了的地区或国家,是有积极意义的。还有,也不得不承认,20世纪德国关于近自然林业的思想和技术体系,同样先进。例如他们对于人工纯林的近自然转变、采用目标树经营体系以实现森林的永续性等,就是对世界林学的一大贡献,尽管这是在纠正先前的错误中创立的。
邵青还的报告,有专篇论述了德国对于生态基础上造林的讨论,亦很有价值。对人工林,我国因有认识局限,就一度在造林事业上跑偏过。
问题是,对于我们这样的仿效者,为什么不可以避开德国的弯路,直接保护和经营天然次生林呢?这样去想如果是合理的,那又应当怎样去引进、吸收和研究他们的一些关于天然次生林经营的理论和技术呢?
阅读了这个报告,我们还会知道,如果不是去推倒重来(我们所说的“改造”),而是直接去经营天然次生林,那就要有一套关于天然次生林经营的林学理论和方法。比如把天然次生林从起源上区分为矮林、中林和乔林,以及通过“转变”(而非“改造”)走向优质乔林。而这些200年前就已经有了的德国理论,在我国迄今还没有被采纳。
如果我们耐心地阅读了邵青还报告,就会认识到,迄今我们对德国林业经验的学习,多少有些抓了皮毛,丢了本质。邵青还报告里是这样说这件事的:“许多国家至今只盯着德国人工林的高产量,却不了解它被批判的根子”。我们学到的是它在19世纪所犯的那个错误,而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又在学习的竟是它纠正错误的一套做法。
进一步说,我们对欧洲林学的认知,可能只是看到了它的一小半,而对它的另一大半,迄今我们还所知甚少,至少是不成系统。而只有这一个部分,才是林学的真谛与重心。
邵青还报告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德国大肆破坏天然次生林、改种人工纯林的当时,也还有一些明智之士,他们当时对森林本质和功能的理解,甚至令今天的我们也感到汗颜。
例如,当十九世纪中叶“土地纯收益理论”在德国盛行起来时,普鲁士国有林业局局长哈根就悲愤地表态:
“普鲁士国有林不主张在计算利息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土地纯收益,而认为,经营国有林不能逃避对公众应尽的义务…。普鲁士国有林管理局认为自己无权利用森林进行以资本和利息计算的纯货币经济活动,并认为有义务把国有林作为一项全民世袭财产来对待…。”
阅读了邵青还报告,我们应当反思,迄今仍被我国经济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浮士德曼(Faustmann)模型,原来在德国的那个时代,就已经被批判了。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还用这个已经被德国社会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理论,衡量我们的造林绩效?而你是否感到,这个在德国被扫地出门的幽灵,为什么可以来到中国,迄今还在支配我们的林业意识?
还有,邵青还报告有不少哲学引文。阅读之后,我们是否会发现,德国的这些先进的、被我们努力学习的林业理念,原来与我们自己的国学吻合。我们祖先的“道法自然”思想,就是德国的“近自然林业”思想。
引用邵青还的话,华夏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哲学遣产,如果中国古朴的林业哲学思想不被遗弃而得到继承,中国的林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恢复森林,目的到底是什么?途径到底是什么?通过邵青还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完整的、本源的德国林业理论。再也不用去盲从。
邵青还精通德语,一辈子研究德国林业。她这个报告的水平,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在走向新时代的当下,我国的林业理念和林学,也要转轨,要站在我国既有的人工林科学的高度上,从人工林思维转向天然林思维,森林资源建设主要途径要从人工营造为主,转向科学利用自然力经营森林为主。这就是一场林业世界观的自我革命。
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拿出一些时间,阅读一遍邵青还的报告。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能站在一个200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或纵深,思考问题。
一句话,不管您是一个林业新兵、还是一员老将,阅读了这个报告,您的职业自觉性都会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