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中医大脑-人工智能在中医临床中的创新性应用

中医临床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有效性与安全性的问题,如医师辨病辨证不准确、药物配伍不当等。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运用中越来越广泛,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中医临床,可能会为中医诊疗带来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进行辨病辨证及处方用药,同时智能审核药物“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辅助医师进行诊疗决策,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能够促进中医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01
人工智能简介

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AI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总体来说,AI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由于人脑在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AI以其高速的运算能力、精确的逻辑推理及强大的记忆力等优势弥补了人脑的局限,扩展了人脑的思维活动。

现今,AI已经在医疗领域进行应用,如AI医学影像诊断、AI智能康复和AI健康大数据等,形成了“AI+健康医疗+互联网”的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02
中医临床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中医临床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

1.采集患者信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了解患者的基本症状及体征。

2.辨病辨证:对采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和判断,从而进行辨病和辨证(如心悸-心血不足证)。

3.治疗:根据疾病及证型,确定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如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在临床过程中,医师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辨病不准确或不能使用规范病名:如患者自诉有气从小腹上冲咽喉,缓解后一切正常。中医师或许不能规范使用病名“奔豚气病”,而是使用气逆、气上冲等作为病名。病名的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医诊疗管理的混乱。

不能准确辨证:对于奔豚气病患者,中医师可能辨证不准确,导致治疗结果欠佳。若可以智能的提供奔豚气病的肝郁化热、阳虚寒逆、阳虚饮动等常见证型供医师参考,或许对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方药知识掌握不够:若该患者被诊断为奔豚气病-肝郁化热证,医师可能会忘记使用奔豚汤加减,或忘记奔豚汤药物组成。虽然大部分医师有自己的用药经验,但牢记经典的“方证对应”仍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清楚药物配伍剂量:药物剂量的比例在临床用药中非常关键,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仅用药剂量不同,其功效便有很大差异。中医师在使用奔豚汤时可能忘记药物剂量比例,从而导致治疗奔豚气病的效果欠佳。

不熟悉中药配伍禁忌:对于阳虚寒痰的患者,中医师可能因不熟悉中药配伍禁忌,而将附片与半夏合用以温阳燥湿化痰。

03
中医大数据为AI解决中医临床问题提供保障

中医大数据是“AI+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有效的中医数据是先进算法的基础,是AI诊疗结果准确的前提。

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临床数据,如医方、临床用药经验等。更为关键的是,在临床中形成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

如《伤寒杂病论》一书将理、法、方、药系统结合,用以阐释病、脉、证、治,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腑为纲辨杂病,建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其模式沿用至今。

后世医家陆续创立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不断丰富辨证论治体系。

在辨证论治体系下,中医临床数据不再是无序混杂,而是可以进行结构化。结构化的中医数据是AI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保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