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钟才||湘游杂记(一)——橘子洲头话“朱张”
湘游杂记(一)
——橘子洲头话“朱张”
文/郭钟才
高考结束,学校组织教师暑期旅游。线路分两条:一条是四川九寨沟,一条是湖南张家界。我选择了湖南线,与诸位同事及配偶于7月1日乘机出行赴长沙。历游橘子洲头、韶山、凤凰古城、张家界等处。一路观光赏景,领略人文,慨叹自然。偶有所得,记述于下。
橘子洲
橘子洲是我们这次湘游的第一站。她是长沙境内湘江环绕之中的一个条形小岛,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因长满橘子树而得名。橘子洲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观,之所以成为名扬天下的游览胜地,与几个古今人物有关。为大家熟知的当然是毛泽东了,这是毛公青年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地方。对此,我在这里不想赘述。我想特别一提的是宋代的两位大学者朱熹和张栻。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在此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橘子洲之所以与这两位人物有关,是因为洲上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建筑叫朱张渡学楼,渡学楼的下面临江之处是朱张渡。往返于湘江两岸的古水道绝对不是朱熹和张栻开创,但使这条古水道名扬天下应该归功于这两位大儒。长沙跨湘江两岸。古代的长沙,因湘江跨度大而东西交往甚少。经众多史学家考证,明清时期,从长沙城南经橘子洲到岳麓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这条水路,可以说是长沙东西交流的最古老的一条水道。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9月,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到潭洲(今长沙)造访张栻,两人在岳麓山和张栻城南寓所进行了两个月的理学讨论。但由于两地有湘江阻隔,于是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上。后来,两位大儒在岳麓之麓设坛论辩,首开会谈之风,引来远近学子云集于斯,三天三夜,“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后人为了纪念当年“渡江求学”的美德和两位宋代鸿儒的思辨精神,故将当时涉江而过的渡口称为“朱张渡”。将他们渡江时休息的地方称为“渡学楼”。
渡学楼
朱张渡在今天早已失去了它在交通上的功能地位,更多地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湖湘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符号,众多专家认为,“文化” 本身的开放性使之不可仅以静态存在,交流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流通中,文化才能相互借鉴,交通融汇,获得长足发展。而朱张渡正是湖湘文化交流的起点和重要纽带,它把先进的思想从书院带到整个三湘大地。所以,这看似平凡的渡口不仅仅是渡人达货的口岸,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湖湘文化的映照,没有它,两位教育家兼学术大师的思想得不到交流和碰撞,众多学子无法从他们的争论中捕捉生生不息的思辨,灿烂不朽的文化也得不到繁衍。
橘子洲头
站在朱张渡口,放眼远望,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到了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想到了宋代耀眼夺目的词坛和灿若星河的词人。想到了宋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部影响深远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以及推动世界科技进步的“四大发明”。这些,不正是因为宋代在文化科学方面的开放包容、宽松自由吗?于是,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我想起了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那个发人深省的著名一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作者简介
郭钟才,山西保德人,退休教师。采菊望山、含饴弄孙之余,偶有诗文发表。著有《闲云斋随笔》。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zb166321
商务热线:1339350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