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徐文荣

初心如磐徐文荣

近日,读了徐文荣口述的《风雨人生》一书,感慨颇多。该书是2010年的书了,当时徐老75岁,许多人问他,为何到了古稀之年还不颐养天年,仍忙忙碌碌工作,何苦呢?他大笑回答:“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个梦连接起来的,一个梦想实现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梦想。新的梦想总是在前面引领着你,正是因为我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全部实现,所以,我还必须天天努力地去工作。”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整整十年过去了,年近九十高龄的徐老依旧在努力地工作。他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始终把“让横店发展起来,让横店老百姓富起来”牢记在心的实干家,风雨近九十载,始终如是,令人钦佩。
徐文荣
徐老总结自己的人生,是“苦难童年、风雨青年、奋斗中年、成功老年、伤感暮年、劳碌终年”。我想是贴切的,但是需要一条主线串起来。联想起在嘉兴南湖感受到的红船精神,我豁然开朗。徐老不正是践行红船精神的时代典范吗?
首先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徐老在当横店大队支部书记的时候就办过五金厂、农具厂、粮食加工厂等小工厂,展现了他善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一面。那时候的他不是不想办大厂,只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只能空有满腔雄心,却无施展之地。1974年底,横店公社党委抽他去领头办丝厂。他白手起家,想尽一切办法跑批文、招贤士、弄原料、找技术,在别人看来难如登天的事,徐老硬生生用一年多时间就给办成了。他把这家社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投产第一年,就赚了7.6万元,超过了全公社农业税总和,第二年赚了15万,第三年赚了30万。就在一切都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他又敏锐观察到同业竞争的不可避免,顶住压力办针织厂、内衣厂、化纤纺织厂,果然又是大获全胜、赚得盆满钵满。当轻纺产业大获成功的时候,他又顶着巨大压力上马了进入门槛更高的磁性材料项目,结果又是大获全胜。当时的横店,在他的带领下,各项工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1987年更是成为了浙中地区第一个工业产值“亿元镇”,真是了不起!1993年他领导组建横店集团,改制后的横店集团迎来了更大的发展,化工、建材、磁性材料、轻纺、制药等各个子集团齐头并进,发展迅猛,形势一片大好。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横店集团开始了“企业办社会”的反哺,横店镇的基础设施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这种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横店集团自身的极大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那时候的徐老已经60多岁了,虽然已经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但他没有选择止步,而是继续前进,搞文化旅游产业,面对他人对横店“没山没水、没天没地”奚落质疑,他硬是以头拱地的精神办成了。如今横店影视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东方好莱坞”的称号,足以证明徐老又一次成功了。不得不说他的一生一直都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
其次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仅敢为人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攻坚克难的信念和韧劲,这在徐老的身上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办丝厂没批文,一次又一次跑省一轻局和省丝绸公司,不知碰了多少壁,最终感化了上级,拿到了“准生证”。没资金,一次又一次跑银行,不知道见了多少冷眼冷脸,听了多少冷言冷语,当时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按时还本付息”“请帮帮忙,请帮帮忙,横店老百姓不会忘记你们”,最终他的诚心和毅力感动了银行,拿到了26万元的贷款。如此种种,丝厂终于是起步了。迈入正轨后的丝厂千头万绪,各种事都等着他去拍板处理。徐老有一次到金华办事,回横店时差点误了火车,为了按时赶回,他直接百米冲刺越过栅门,跳上正要驶出站台的火车,被列车员大骂:“命都不要了?。那天他回到横店开会已经很晚了,但是同事都等着他,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徐文荣说要回来,就一定会回来的。还有一次他要从杭州返回横店,没想到大雪纷飞,杭州往义乌方向的火车都停运了,他在候车室从下午等到晚上后半夜,终于通车了。等坐火车到了义乌,已经天蒙蒙亮了,结果回横店的汽车也停运了。他硬是斜挎一个背包,手抓一根竹竿,在雪中不知跌了多少跤,从义乌走到了东阳,从东阳朋友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又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连滚带爬、顶风冒雪回到了横店处理事务。从义乌到东阳县城,短短18公里,他从上午走到下午4点;从东阳县城走到横店,还是短短18公里,他从下午五点走到晚上10点,一路艰辛,已无需赘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只能说一句,有这样的负责任、有眼光的带头人,他所率领的企业不成功都难啊!搞文化旅游产业同样如此,1995年,谢晋导演要为迎接香港回归拍摄《鸦片战争》,到东阳卢宅取外景,顺道参观了横店,见到了徐老。在两人的谈话间,谢晋抱怨外景基地迟迟无法落实。徐老直接就说:“建到我们横店来,我出钱给你建,人家用一年时间,我们用半年,人家用半年,我们用3个月”。谢晋还以为徐老这个农民企业家吹牛,没有当真。没想到徐老真的三个多月就给他盖成了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米,大小建筑物160多座的“广州街”,确保了《鸦片战争》的顺利拍摄。各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各地追星族纷纷前来一睹明星风采,远近群众纷纷来看新鲜看热闹,横店更火了。1997,陈凯歌为了拍摄《荆轲刺秦王》也来到了横店,同样为拍摄基地发愁。徐文荣同样一口允诺。他天天跑山头、跑工地,带领几十支施工队不停地干,下雨天也不停,八个月时间,一座再现2000多年前建筑风貌的宏伟秦王宫在横店拔地而起。陈凯歌对这种“横店速度”赞不绝口,称赞徐老:“徐老总有超前眼光,到下个世纪,即使再用10倍的钱,也可能造不起来了。”(不得不说,陈导也很有超前眼光,说到点子上了)。徐老如此拼搏,横店文化旅游业怎么可能不兴旺?如今的横店,有明清宫苑、清明上河图、圆明新园……哪个不是大气魄、大豪情、大手笔?没有“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怎么行?

横店一角

最后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对于个人而言,徐老当然谈不上“立党为公”,但他“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无人能够质疑的。因为这就是他的初心使命,风雨近九十载,始终如一。当他当横店大队支部书记的时候,他就想让大队的乡亲们都富起来,保证大家过上“一天吃一餐稀饭,两餐干饭,饭后一人一个苹果,或者一个橘子”的神仙生活。他领头办丝厂的时候,还是为了能够让横店公社的乡亲们能够早点富起来。在今后的创业历程中,无论是成立横店工业总公司,还是横店企业集团公司,虽然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变,但他为了横店老百姓富起来的初心始终没有变。90年代初,当别人动员他对集团搞股份制改造,把产权量化给个人,让他一夜之间就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拒绝了,他豁达地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啊?我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发大财,要是为了自己,我去当私人老板,少说上千万还是有的吧。但是,我没有。我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都富起来,让横店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始终那么做的。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横店集团每年都要拿出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南江、修建水库、搞街道绿化、办学校医院、建文艺馆所等等,迄今已有百亿之巨。现在走在横店的大街小巷,能看到的的公用设施,很大一部分都是横店集团投资建设的。徐老把横店集团的这种经济模式归纳为社团经济,宗旨就是“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共创,培养了一批艰苦创业的骨干队伍;共有,培养了干部群众利用共有财富创造更大财富的理念;共富,处理好了水与舟的关系,解决好了群众关系和社会矛盾;共享,解决好了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我认为这种模式的内核就是:以集团规模经济为根基,发挥能人权威性经济领导机制,走开放型的路子,紧贴市场需求,科技引领、工业奠基的多元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横店的探索是极其成功的。举个数字,2018年横店集团实现全年营收812亿元,上缴税收总额47.14亿元,直接带动了5万多名员工的就业(截止2019年初,横店镇户籍人口10万左右,常住人口20万左右),再加上文旅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横店的老百姓从过去的“出门看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寒”到如今的钱包鼓鼓,真是沧海巨变一瞬间。到横店,提起徐老的名字,没有一个不佩服,不夸好的。用徐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每做成一件事,看到老百姓高兴,他们赞成,我们就感到成功。老百姓说你好,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想年近九十的徐老,回顾他的一生,应该是感到喜悦的。他从40岁开始创办真正的企业,到如今依旧在为横店人民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努力着,期间多少风雨、多少坎坷,真正是“创业为公,忠诚为民”。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就曾经说过:“横店的发展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而这个伟大创造的奠基人徐文荣,这位中国农民,是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铭记的。

下乡进城

记录人生点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