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情怀│一日两餐的岁月

夜晚,捧读一本小说,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农村人午饭吃得晚,下午两点多才开始吃午饭。”这句简单而又平常的话,却无意中勾起了我的神思。我不由得掩卷沉思,想起了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曾经是一天只吃两顿饭,午饭的时间似乎应该更晚一点。
在我的老家——鲁北平原的北部县镇,一直延续着一日两餐的习惯。至于从何时开始,或者为什么比其他地方少吃一顿饭,我无从考证。从我记事开始,老家的乡民们就是一日两餐,从来没有人认为不正常或不科学。直到我考上了中专,到滨州市区去上学,才开始了一日三餐的生活。起初,并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情。直到我们上学第四年分派到县区去实习前,宿舍里的一次讨论,才知道少吃一顿饭会引起黄河南部两县的同学们如此的不解和不屑。她们甚至认为,一日三餐和两餐简直就是富足和贫穷的代名词和分水岭。生活在北部县区的我们,就因为每日少吃一顿饭就先天差人一等似的。这让我愤愤不平了好长时间。
在中专上学时,第四年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到各县区去实习。有一天晚上,同学们在宿舍里议论纷纷,猜测着自己将被派往哪个县的哪个乡镇或单位。邹平籍的小吴说:“我听学长说了,黄河北边的县里乡镇都吃两顿饭,在那里待上两个月,回来能掉10斤肉。上天保佑我,千万别把我‘发配’到黄河北边去。”
我当时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立马反驳说:“我们一天两顿饭怎么了?我们都吃了十六七年了,不照样长得白白胖胖的,也不比你们黄河南的瘦到哪里去!你们去两个月,就能饿死你?”我当时其实想说,也不比你们矮一截,但我的个子的确没有人家高,所以只能说不比你们瘦多少了。其实,我那时也并不胖,但我并不以为那是吃两顿饭饿出来的结果。因为我的老乡长得又高又胖的多得是,长不高应该是家庭基因的问题,和吃几顿饭没有关系。
而南部县的同学们却越发地探究起来,一遍遍追问我们为什么一天只吃两顿饭?这两顿饭应该怎么安排?晚上肚子会不会饿?我也不得不认真地思量起这个问题来。首先向她们解释一日两顿饭怎么安排的问题。在老家乡民们并不是早上一起床就吃早饭的,而是先去坡里干一阵子农活,大约9点左右,回家洗洗吃早饭,吃完约10点以后。中午,自然不必再吃饭。下午饭,安排在3点左右。那时,农村晚上没有多少娱乐活动,一般9点左右就躺到热炕头上了,钻被窝里睡觉了,也不会觉得饿。真正感觉到一日两餐间隔有点长,肚子有点不适应的,也就是夏天。因为夏天白天长,太阳出得早、落得晚,还有比较重的农活要干。但是,夏日一天两顿饭也有很多好处,那就是上坡劳动的时间能避开热辣辣的大太阳制造的暑热。有农事催着,大家是不敢睡懒觉的,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了,趁着天气凉爽,先扛起锄头、铁锨等农具上坡干一阵子活儿,在十点钟左右,太阳开始发威前赶回来吃早饭。吃罢早饭,就在家收拾收拾不下地了。中午即便不下地,他们也几乎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家里外头有的是活计。实在没事,就到邻居家串门拉呱,顺便打听打听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儿,回来时没准还能给孩子们带几个菜团子、两面饼之类调样的好饭食回来。家庭主妇们一般在下午三点左右,就开始忙活着做下午饭了。四点左右,就又开始到田地里去劳动。下午刚吃饱饭,有的是力气,干活也比较出活。夏日天黑得晚,夏令时间八点多钟了,太阳还不想归隐,懒懒地挂在西边的树梢上。劳作了一天的乡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收工回家,感觉到饿时,就吃点剩菜凉饭,喝几口绿豆汤或凉开水。晚上,拖一张凉席,拿一把蒲扇,就到房顶或场院休息乘凉去了。一日两餐,家家如此,日日如此,从没感觉到有什么不正常。
直到那一晚,黄河南边的同学把这件事情大呼小叫地当成一件大事提出来,我这才意识到这些说话卷着舌根子、嘴里永远像含着热地瓜一样的南县同学们,已经把吃两顿饭当成嘲笑我们北部县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了。我自然会嘴上不服,心里不忿。但有时候也会暗自思忖:为什么我家乡的人们一天就吃两顿饭呢?缺了一顿饭,晚上睡觉真的不饿吗?我个子不高,真的是因为一天少吃一顿饭导致的吗?
一日吃两顿饭不用仔细分析缘由,很显然是贫穷造成的。无米下锅呀!少吃一顿饭肯定是我的先民们被逼无奈的选择吧。小时候我家六口人,我们兄妹四人、母亲和奶奶(父亲吃商品粮)。我真的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应付我们有着巨大食量、嗷嗷待哺的兄妹四人的。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特别大,蒸一锅干粮最多能吃两天。但是关键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记得当时听过一个很经典的段子。一帮妇女饿着肚皮在墙根下晒着太阳拉呱。其中一个说:“你说,我们现在把树上的叶子都吃光了,县长知道吗?”另一个说:“你说,县长吃什么呢?”有一位年龄稍大点、见识稍多一些的妇女说:“我想,县长肯定每天都吃馍馍蘸香油......”这个笑话说明,当时老百姓可着劲地发挥想象,能想到的最好吃的东西,也就是馍馍蘸香油了。
民以食为天。吃饭历来是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那些极度贫穷的年月,人们把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下跑的除了汽车、地里长的除了树根树干、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不能吃之外,能吃的都吃了,却依然填不饱肚皮。吃饭便成了国家、人民共同的、一等一的大事。人与人之间见面打招呼的内容就一律统一成一句话:“吃饭了吗?”这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关切最真诚的问候,比现在的“你好”让人温暖得多,也实际得多。我不知道这样的问候兴起于何时,又从何时慢慢地被“你好、你早”等新名词所取代,只知道在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现在,还偶尔会听到这么一声问候,而感到亲切不已。
如今,人民生活富裕了,不用再为吃饭而发愁了,但有很多城里人却因为减肥或养生保健,晚上这顿饭主动放弃了,又回归到一日两餐的生活状态。但是同样的一日两餐,内涵和性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本文图片除最后一张来自豫记公众号外,其余转自《海伦画报》)
作者:杨玉美,笔名青杨梅。山东阳信人,现任滨州技师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滨州市作协会员。先后在《滨州日报》《鲁北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作品以散文随笔为主,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多以描写读书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为主。近来关注鲁北民俗,已发表多篇反映乡情民俗的文章。
(0)

相关推荐

  • 山东拉面哥老家在哪里?地处三县区交界处

    山东拉面哥老家在哪里?地处三县区交界处

  • 同学聚会,不卑不亢,谈往阅今,诉说衷肠

    胡子宏生命日记(602) 同学聚会,不卑不亢,谈往阅今,诉说衷肠 文:胡子宏      图:网络 1 六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因为意外的原因,不幸离世.那时候,我们才40多岁,忽然感到,人生 ...

  • 滨州黄河汛期来临,涛涛黄河水

    在滨州防御黄河秋汛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用平凡的举动,发扬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树立了一个个奉献担当的光辉形象."洪 ...

  • 黄河上跨度最长的黄河大桥,滨州黄河大桥

    滨州黄河大桥是我国跨度最长的黄河公路大桥,全线长17600米,其中大桥长3325米,宽21.5米.桥面车行道宽9米,两侧人行道宽1.5米,桥下为四级航道.桥身共12个孔,125个墩台.大桥分主桥.引桥 ...

  • 比蒸面更省事的全能主食豆角焖面,一日两餐都能有它

    大家好,我是第一美食的阿飞,关注阿飞有更多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 我们吃面大省的传统手艺又来啦,有人说一个蒸面条就有多种不同的微操作做出不一样的味,今天不蒸面条了,改焖面,比蒸面条还省事! 焖面吃起来比 ...

  • 北京:一日两餐的记忆|怀旧党

    (图片来自网络) 我对北京历史上有过的一日两餐有着深刻的记忆,虽然自己几乎没有赶上过北京一日两餐的历史. 这个一日两餐,可跟如今倡导减肥养生 "过午不食"毫无关系. 1985年深秋 ...

  • 吃饭的革命史:古人是如何从一日两餐制演变成现在一日三餐的?

    我们现在习惯了一天吃三顿饭,可一天吃三顿饭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实际上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才是惯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最重要的莫过于吃饭了.而说到一天吃几顿饭,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一日三餐,但 ...

  • 将餐饮制改为一日两餐,有利于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吗?

    苏州食材管家 10-28 13:46 ​​如果你能吃两天的早餐,你觉得怎么样?还是一顿午餐来补充身心能量? 回家一天工作,饿了,你还能睡吗? 因此老祖宗的习惯有一定的道理. 当然,也有很多人一起吃早餐 ...

  • 想和你一起!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想和你一起!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 一日两人三餐四季,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近想要成为的自己. 文/小云 在上一篇文中已经暴露了我一直在追<向往的生活>这个综艺节目. 打开向往的生活,油然而生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黄磊.何炅作为这个蘑菇屋的家长, ...

  • 一日两人三餐四季

    本是世上陌路人 因缘相聚成致亲 风风雨雨不离弃 唇齿相依到白头 一日三餐皆美味 不记争吵只记恩 但愿天天见彩虹 相濡以沫伴一生 珍惜生命另一半 久看丑俊两不厌 人生唯有老伴亲 伴老夫妻胜黄金 一个串字 ...

  • 一日一餐(促进生长与发育的养生菜)

    编者按: 其实所有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吃才是健康,那么就会很麻烦,在日积月累的时间沉淀下,你就会逐渐失去健康的身体,因此,维持食物的均衡摄入很重要,所以,学会怎么吃才能吃得更健康,问题是 ...

  • 一日一餐(​减肥瘦身益心脏的养生菜)

    编者按: 其实所有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吃才是健康,那么就会很麻烦,在日积月累的时间沉淀下,你就会逐渐失去健康的身体,因此,维持食物的均衡摄入很重要,所以,学会怎么吃才能吃得更健康,问题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