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老俗话:“刘官跑了驴高渡扽”

博兴民间有一句老俗话叫:“刘官跑了驴高渡扽”。

“扽”,博兴方言读den(一声),逮、捉的意思。博兴百姓生活中尤其是口语中经常用到扽这个字,比如“扽住蚂蚱、谁被公安局扽了”等等。刘官和高渡是吕艺镇的两个村,乍一听起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刘官村的驴跑了,高渡村的人给扽起来了。刘官村的驴为什么会被高渡村的人给扽起来了呢?是刘官的驴跑到高渡了吗?这里面有故事哩。

刘官村,又名刘官庄,曾名官庄、十楼官庄、留官庄。刘官庄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普通的自然村,但却在清末民初出了一批人使这个村在全省乃至全国出了名。约在1880年左右,刘官村一大批老艺人联合辛集村、王浩村、郑家村的艺人,组成多个班社先后在博兴及周边等地演出。期间,他们用纸糊的毛驴捆在身上,演出了《王小赶脚》,引起了轰动,人们口耳相传说是跑驴戏的戏班来了,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把他们唱的曲调称之为“驴戏”,这就是吕剧的雏形。他们的演出区域不断扩大,影响越来越大。从此,跑驴戏的刘官庄出名了,很多人都前来拜师学艺。后来,《王小赶脚》成为他们的常演剧目。因为正式定名为吕剧是建国后,因此当时只要一演出,人们便说“刘官庄又演跑驴戏了”,再后来不管是演什么剧目,人们都习惯地说“刘官庄跑驴戏”。

当清末民初刘官庄正在开始“跑驴戏”的时候,与她相近的高渡村却正在大演另外一种剧种——扽腔。当时的高渡村又称高八渡,因在村南运粮河渡口上设八只大摆渡而得名。明末清初,高渡是鲁中及昌潍、胶东地区通往京城的重要渡口,来来往往的商贾、唱曲艺人特别多,经济、文化特别繁荣,扽腔就是大约那个时候兴起于高渡村。扽腔非常有特点,只有打击乐伴奏,没有无弦乐伴奏,唱起来时粗时细,时高时低,强弱分明,听起来一停一顿,用博兴方言说就是“唱起来扽扽达达”,所以当地老百姓称为扽腔。高渡村曾经艺人辈出,家家唱扽腔。扽腔当时在博兴、广饶交界处的农村非常兴盛,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每次演出,根本不用排练,十几个人一凑就能演。连演半个多月剧目都不会重复。

因为这两个村戏曲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好,逢年过节,两个村都会搭台唱戏,刘官庄唱“驴戏”(吕剧),高渡村唱扽腔。两村为吸引观众,艺人们卖力的演出,这个村敲锣,那个村打鼓,这边咿咿呀呀地唱,那边扭扭捏捏地演,好不热闹。喜欢听“驴戏”(吕剧)的就跑到刘官庄,喜欢听扽腔的就跑到高渡村。

因为刘官庄唱“驴戏”(吕剧),高渡村唱扽腔,两个村又挨得很近,所以才有了“刘官跑了驴高渡扽”的俗语。

作者:满学伟,博兴县吕艺镇人,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博兴县诗词学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