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人生归途
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2021年8月3日《秦皇岛日报》
今天是农历2021年七月初三,父亲去世五周年纪念日,因疫情未能回老家给父亲烧纸上坟。谨以此文怀念父亲、祝福儿女、感恩亲朋!
走好人生归途
我本市井俗人,极少思索人生这样的大课题,但自从父亲过世后,我突然觉得生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离我们很近很近的事,近得随时都可能发生。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父亲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该怎样度过在人世间的每一天?
父母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让我们有资格感受阴晴冷暖、经历悲欢离合、体验爱恨情仇,无论这一生是顺境是逆境、是辉煌是落魄,我们都真真切切活了一回、走了一遭。所以我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特别是自己也为人父母之后,更会越来越理解父母的艰辛、依恋父母的怀抱。人说七十有个家,八十有个妈,不管是蓬头稚子,还是白发翁妪,只要父母还在,就能被称之为孩子,就有被父母唤着乳名疼爱的机会。
我母亲去世得早,又没有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用乡亲们的话说是个苦命孩子,虽然有父亲集父爱母爱于一身把我养大,但父亲为了生计不得不奔波在外,真正属于我们父女俩的生活并不多。记忆中,和父亲分开的日子除了思念就是盼望,一封信、一个口信儿都能让我兴奋好几天,最难忘父亲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的场景,那是我小时候最幸福、最惊喜的时刻。
难得与父亲团聚的日子,我小小的心里又会有许多忐忑,虽然知道父亲深爱着我,但还是会莫名地担心害怕。父亲带我出去玩,哪怕只是上个厕所,时间长一点我就会害怕父亲把我丢下,我恐慌父亲真的不要我了我该怎么办?父亲在家的时候,偶尔走亲访友没带我,回家晚了我会生出很多担心,怕父亲酒喝多了,怕父亲路上出什么状况,担心到坐立不安时,就会在漆黑的夜晚奓着胆子独自一人去村口迎,一次迎不见,我会打几个来回,直到看见父亲熟悉的身影……
母亲早逝,和父亲又聚少离多,养成了我自卑自谦的性格,小时候辗转于亲朋之间,有什么委屈或病痛,我对自己、对别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没事儿!”有一弊就有一利,从小的身世也锻就了我的独立和坚强,平时遇上什么难题,尽可能自己面对,实在解决不了的,在求助别人之前也先想想别人是不是能够解决,如果令别人为难的事,我宁肯不做。久而久之,变得知难而退、随遇而安,这也是我这些年难有所成的原因之一。
因为从小缺少妈妈的怀抱,无处可以撒娇,所以很不习惯一些亲热的举动,更做不到小鸟依人,枉为女儿之身,却不具女性之温柔。我极少人前落泪,知道父亲不容易,长大后就更从不当着父亲的面儿哭,直到那次父亲昏迷不醒,我趁独自陪在父亲床前的机会痛哭流涕。都说母女连心,其实像我和父亲这样的父女之间,又何尝不是心心相通啊。
父亲一定是听到了我的声声泣唤,终于在昏迷三天之后醒转过来,连医生都说简直是个奇迹。虽然我再怎么不舍也感动不了上帝,但令人欣慰的是一直到去世父亲都很清醒,不仅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也留下了对我们每个人的牵挂和叮咛。父亲没受多少病痛折磨,最终在我臂弯里安详地离去,这于我多少是个安慰,我常常想,如果等我告别人世的那一天,能做到像父亲那样,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一个人只有生育了自己的儿女人生才算真正完满,而且生儿育女不仅可以体验生命传承的乐趣,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我24岁有了儿子,当时自己还是个孩子,真的不懂怎样为人父母,面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诸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我曾写过一篇《愧怍母亲》的文字发表在报纸上,以切身体会记录了初为人母的困惑、焦虑和无措,总感觉因为自己的不称职而愧对儿子。
好在我摊上了一个懂事理、有主见的好孩子,一路走来总体来说还算顺利,如今儿子博士毕业,工作和生活都有了很好的安排,基本上没让我们操太多心。总结我们对儿子的教育,差不多是无为而治,也许正是这样“不教育”的教育,才成就了儿子的自立、自强、自主,因为那些事事有家长包揽的孩子往往依赖性也强。
当然,我们这家长做的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格外注重乐观教育、抗挫折教育、与人为善教育等,并坚持言传与身教结合。我还有一句自认为不仅仅适用于孩子的“教育名言”:“如果什么事不得不做时,那就认真去做、努力做好。”别看只是句大白话,但道理并不浅显,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们大了,父母老了,再一晃孩子大了,父母没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生我养我的人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我已无法再问“来处”,我将陪伴着我生我养的人,用我全部的情和爱走好剩下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