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红五军1934年过湘江的地方
近日,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其厚带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整理和研究项目人员一行人到桂北地区考察,他们走的第一站是灌阳县。在灌阳找当地红色文史专家文东柏先生作陪,到全州找小编我作陪,原计划在全州考察一天,结果在小编的陪伴下考察三天还有许多想走的地方没有走到。全州,毕竟是湘江战役主战场,可以考察的地方太多了!
周其厚教授在考察时,想寻找那些湘江战役未被人们关注的地方。这样,小编我便想到了几个地方,其中有一个倒风塘。倒风塘,是中央红军长征时五大主力军团之一红五军团过渡的地方,这是有许多历史资料记载的。因为历史的原因,被人们误说到了其它地方。弄得以讹传讹,假的似乎成了真的!
倒风塘自然村,属于凤凰镇大毕头村委,在湘江西岸。小编曾经为寻找红五军团过渡的倒风塘,与史志工作者同行,曾经到达倒风塘的对岸湘江东岸考察。这次到倒风塘渡口的西岸,还是第一次,可谓是迟来的一次考察,我们是通过导航去的,没想到就是从大坪渡口旁的小路进去的,在大坪渡口的上游不远处。
倒风塘,曾经是全州历史上著名的古渡口,因为公路的飞速发展而废弃。
这次第一次去倒风塘,路上有点为寻找向导而发愁,但去了才发现,这里的村民对我们的到访表现得非常热情,甚至令我们感动!
虽然时过境迁,但大多数村民对这里过红军的事还是知道的,当然,年纪大的、爱听故事的人会知道更多。不过,寻找年红军过渡的倒风塘老渡口却是一波三折。
车到倒风塘停下后,路遇一个叫唐更森的村民,听说我们要找老渡口。在小编的请求下,他很乐意地陪我们去渡口。
唐更森为我们当向导找老渡口。
周其厚书记紧跟唐更森的脚步前去看湘江
唐更森说,原来的古渡已经废弃,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主要是淘沙破坏了河床与古渡口。
湘江河面在这里似乎不宽,也不深,从肉眼上看,这儿是一个能够涉水过湘江的地方。当然,今天这里的湘江河面并不等同于当年红军过湘江时的场景。
我们跟随唐更森先生看罢渡口回来,遇上大毕头村副支书唐春玲,她听说我们来看古渡口,忙从凤凰镇赶了回来。她说,古渡口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河的下游。说罢,她便走到前面热心地为我们带路。
但接近渡口时的位置,杂草丛生,路很不好走,我们有的同志打起了退堂鼓。但瞧见唐春玲副支书穿着高跟鞋走在前面,这一幕感动周其厚书记,他说,唐支书穿那样的鞋子也敢走,我们岂有不去之理?
倒风塘红五军团过湘江一带,风光秀美
唐春玲副支书带我们来到渡口附近,荆棘丛生,正当我们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这时江面有一竹排驶过。撑竹排是湘江东岸地尾人,姓蒋。问及渡口所在地,他说,渡口就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下游不远。他听老人说,当年红军是从渡口下面不远处涉水过河的。他的说法,与宋增贵编著的《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一书讲述红五军团过湘江的事一致:“河不宽,水不深,两岸还有许多树木可以隐蔽,是个适合徒涉的渡口。于是,他随即命令各团徒涉过江。"撑竹排的村民知道我们前来考察红五军团过湘江的事,经我们请求,便热心地为我们摆渡到湘江东岸,以拍摄湘江西岸的渡口。
为我们摆渡的凤凰新民村委地尾村蒋姓村民
倒风塘很美,周其厚书记也在拍摄渡口风光
我们在湘江东岸可以明显地看到湘江西岸有一个阶梯式码头
考察结束,我们很开心,也非常感谢唐春玲副支书前来陪同我们探秘,让我们找到了渡口。至于当地群众有的说往上游过渡,有的说往下游过渡,小编认为都有可能是真的。因为红军多,不可以挤到一个地方涉水,多处涉水过渡符合实际,何况这里的上、下游都有可以涉水的浅滩。
唐春玲(左二)与考察组的同志合影
岂料,就在我们回到村里时,又遇到倒风塘的热心村民。说起老渡口时,这村民说,当年的老渡口并不在下面,下面那个刚才我们看到的渡口,是后来才修建的。这个村民叫唐金艳,是一个热心地方事业的村民,也是一位好客的村民。他热心地陪我们到当年古渡口观光。
唐金艳说,这就是当年古渡口停泊大型船只的地方了。这个地方叫乌龟石山。
乌龟石还在,当年石下有洞,挺大的,现在充满了泥沙,这儿便是当年最适合放船锚固定船舶的地方。倒风塘村因建于湘江岸北岸拐弯处,南风吹来碰上北岸的石壁又折向东南,故名。这里是一个大水湾,停泊船舶挺安全。
这些青石便是当年在古渡口留下的痕迹。至于这个老渡口,唐金艳说估计村里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知道了。他童年时,这里水很深,他还这里跳水游泳。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才几十年之间,这里便变成了这般模样。他是听他爷爷讲渡口与红军的故事才知道许多事的。
感谢唐金艳及家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唐金艳家人与考察组的同志合影。
蒋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