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福昌:华岩洞天溯源

华岩洞天溯源

文/漆福昌

在一片文脉深远,源远流长的佛教深处,有这样一个胜境一一它位于重庆之西,清澈空灵的桃花溪河和苍翠绵延的千丘,给了它如梦飘逸,郁郁葱笼的松柏和俏立于林的听雨竹,赋予它如诗隽永,四季常流,美名远扬的古寺名刹,这就是川东十大名刹之一的华岩寺。
如今的华岩寺华灯高照下,袈裟衣鬓飘香,庙里钟声乐曲如诗流淌。那寺外,灰墨色的独栋别墅群落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注脚,恍然间,远望华岩寺,惟觉遥不可及。在这片厚重历史和空灵景致之间,在这片天生难求的名山、名水、名寺的天生胜境中,可曾知道华岩寺因“华岩洞天”评为重庆新巴渝十二景之一,而华岩寺却有八景鲜为人知。时光倒转几百年,那华岩寺的开山鼻祖一一圣可法师就不为人知了。为恢复华岩寺,弹精竭虑,立下不朽的功勋而遭遇车禍去逝的61届主持释心月更是少为人知了。
初识华岩寺,是八三年之际,上桥粮食中转厍在华岩建厍,我随家属举迁华岩。饭后之余,无所事事,逛华岩寺成了休闲散步的必修之课。当时的华岩寺刚经过文革的洗礼,四处庙宇殿阁残垣断壁,华岩庙洞的罗汉,菩萨荡然无存,名胜景点一片狼藉。现在的接引殿,佛学院和七佛塔苑被华岩小学占据,文物古迹接引碑在露天坝里栉风沐雨,风化严重。华岩庙(洞)没有一点香火的气息,信佛信教的信徒,也只能偷偷地在洞后那模糊不清的睡佛前烧香拜佛,祈祷自己的心願。留给人们流连往返的是华岩湖,那天然韵成的水厍人们游泳来去自如。不知哪一年,庙子里多了几个和尚。当时我受聘一家省级旅遊报当特约记者,浓厚的采访兴趣,使我走进了和尚的方丈室,那方丈就是释心月道长,他捧岀了华岩寺的宝典一一《华严寺志》。于是就有了圣可法师的故事
圣可与华岩洞天
《华严寺志》记载:和尚讳德玉号圣可晚号华严老人。川北营山王员外第二子也,明崇祯元年七月十三日,四川营山县王员外的夫人刘氏月满临盆,王员外夜梦月亮坠落自己手掌中,甚感奇异,一梦醒来,东方欲晓,家奴来报,夫人夜生一子,此子脸似月,眸清眉秀,肯定将来不是一般之人。王员外欢喜无比,对子爱宠若加。圣可从小不吃荤不沾酒,喜捧书弄笔,生性善良,虫死蚁亡都要悯泣,又特别聪慧过人。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入川,战禍四起,部头领四处屠掠。圣可随父母逃难,躲进歌阳寨(属谁县无考),寨破为贼所掳,贼帅爱圣可幼慧,貌俊,不杀。挟圣可随部当差。不久,张献忠败死西充凤凰山,部头领归顺明朝,圣可随部归明。一日行军到永川,见一老僧被士兵绑在一棵树下烤炙,圣可不忍,乘夜私釋之,老僧嘱曰:汝不久有难,当念其观世音名字可消灾避难。

果然,在一次兵乱之中,圣可被清军所擒,临刑时,圣可不觉从口中涌出观音菩萨的名字,清军头领是佛教信徒,念其圣可对佛的虔诚,释放了他。圣可流浪在金川县境昏倒,被在朝中做官的杨司马救护宅中。杨司马观其貌不凡,聪慧过人,便将女儿许配给圣可。三年后,清军入侵,圣可携妻逃入贵州赤水。五年后生一子,此时正值崇祯帝被杀,明朝灭亡,清军搜捕明朝官吏,杨司马一家被抄斩,独圣可遁逃在外,在金城的朝阳寺剃头为僧,拜道源为师,取名德玉和尚(取其德之坚贞似玉),其年,圣可二十七岁。继后,圣可受戒碾转于澄江、躨关、潼关、钱塘江、武昌、等寺庙修行。一日,在江陵参莲月寺遇一蜀僧,一同返川到了重庆宝轮寺。
康熙七年(1668年)圣可在重庆西郊的待漏山待漏洞借员外杨继芳,居士李生藩之墓地,创建了华严寺。圣可在此传授《华严经》,陸陸续续传戒爱徒三干余人,自号为圣可法师。圣可住持三十余年,后闭门五日,九日后滴水不沾,召集法弟子嘱嗣一旁,又七日后,圣可坐坛合掌,眼闭不语,然后扶笔书偈“:燕山风雲台千里\蜀国烟光楼十层\谁是主人谁是客\为师重点上元镫”。掷笔微笑而逝。
有关华岩洞天有多种传说,一传圣可和尚化缘来到待漏山,借施主杨继芳的地修建庙宇历经18个春秋,4次大兴土木,终于建成了三座大殿。圣可和尚登上对面古洞悬崖,遥望新崛起的大殿,一时兴奋,失足跌落悬崖下,圣可施展轻功,收腹提气,双脚稳稳落在岩下庙堂门前石板上,石板上深深印岀圣可的大脚板印。早在50年代,在华岩寺祖师堂里陈列着圣可的生前遗物一一床前那双尺多长的大鞋。二传圣可在待漏洞传诵华严经佛,传戒收徒三千余人,后命待漏洞为华严洞,久而久之,,严被人讹传为岩,故此,华岩由此得名。三传白鹤林东北为待漏山,岩高百丈,形似象笏(过去朝见君王时手拿的记事板,)洞中石髓下滴,溅成水轮,故曰花岩(古时花与华通用)华岩洞得名。四传圣可挂钖(僧人外出投宿称挂钖)于此,梦五色莲花大如车轮,故华岩得名。其实华岩洞究竟起建于何年何月,考据湮没。使华岩洞天褶褶生辉,钟灵毓秀的是华岩八大景观。
天池夜月弄倩影
在接引殿前有约一亩地的荒池,残藕杂草丛生,现在是小桥流水,名曰“放生池”。据说这就是昔日的天池,也有说在华岩洞的待漏山麓顶有一堰塘是天池,有说华岩湖就是天池。究竟八景之一的天池在何处,众说纷纭。《巴县志》也没有确切记载,依笔者的判断,华岩湖是天池比较准确点。《巴县志》载“:县之西有兰伽曰华岩,其地在待漏山麓,有涧有泉,雨时飞涧岩窟…”既然有涧有泉才会形成池和湖。传说昔日的天池,常年清水冽凛,栽有荷藕,池中有小鱼、小虾戏游。暮秋晨晓,蛙鸣齐奏,好一首奇妙的乐曲。
月朗星稀之际,坐在湖边的小径或石凳上或站在湖旁,从波光粼粼中呈现岀凉月一丸,又圆又明,高挂中天,皎皎明月,如梦如幻。吴刚砍桂树轮廓分明,清晰可见,吴刚捧出芬芳醉心的桂花酒把我们带入神化般的故事中去。望月久了,又恍惚月中嫦娥展开长袖翩翩起舞,凝视着我们明眸善睞,真有千种风情,万般妩媚。从湖中反射岀的月光把周围的松柏丛林照得一片银辉,乍看,好似树丛中罩上一片皑皑白雪。湖边一角,撑起蓊蓊郁郁的荷叶,在盛满月光漾着一洼悠凉的湖水里,那驻足或嬉或跳跃其间的青蛙,呱呜齐奏,此景此情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望着湖中一轮明月,真有月夜弄倩影,嫦娥现舞姿,吴刚呈憨态,蛙呜奏奇曲的妙景。
圣可诗赞《天池夜月》“:含虚秋信夜光多/不息鹏飞息素娥/有物文华珠灿烂/蚌犀乘望即频过”。
疏林夜雨和寒岩喷雪
山城多雨多雾,烟云缭绕。重庆的气候促成华岩寺雨水雾霾形成云烟,缭绕在山涧树林上空,白雾蒸腾,朦朦胧胧,飘忽的薄雾和轻纱飞絮的雨使峰峦深谷遮盖。一忽儿茫茫如烟海,一忽儿峦峰又从雨雾中透了岀来,似如仙境。华岩寺的夜雨淅沥,点点滴滴,雨打树叶,有一种特有的风韵。有趣的是竹叶在淅沥的风雨中不停地搖曳,传出沙沙之声,婉然奏岀雨雾的乐章。清代诗人王尔鉴诗云“:悬岩犹润竹\风动碎琼声”这就是疏林夜雨景观。圣可诗赞《疏林夜雨》“:松涛竹韵响遗坛\四壁天冈榻亦寒\漏室谁嫌迟月影\可知岑寂有禅安”
亲眼目睹寒岩喷雪是冬季的周未,友人来华岩我家作客。虽然天空雨淅沥飘着雨花,友人执意要去华岩寺拜佛。无奈陪友人冒雨进入华岩洞寺院,就听有人道:“瓢雪了”抬头一望,果然见悬崖上飘下星星点点的白雪,轻轻飘飘洒在寺院。往岩顶仔细一瞧,哪有什么白雪,分明是雨絲絮絮,乍眼看去,就像一朵朵雪絮。要看到寒岩喷雪,没雨的晴天不行,夏季的倾盆大雨也不行,非要淅淅沥沥的雨絲方能观到此景。圣可赞《寒岩喷雪》“:万斛珠玑吐不休\为传心事赴江州\寒岩有月清如许\不照人间草木秋”。
远梵钟声荡华岩
晚霞初露,游客已尽,华岩寺幽静,肃穆。双峰树木葱茏,茂密翠绿,暮色下山峰灰影层叠,天幕蒼穹神奇秘人。庙宇殿阁掩映于参天的古树与翠竹丛中,只露出庙宇的飞檐翘角及柱粱,好一幅深山藏古庙的山水图画。那棕榈、槐树、桃李丛中,松柏、桂花、香樟、黄桷,竹林丛里。雀鸟时而轻盈灵动,时而盘旋起落,时而聒噪不止,时而单鸟啼鸣...
夜幕埀临,雀鸟啁啾恬止,除了风吹树枝哗哗作响,便是流泉潺潺之声。整个山谷寺庙一片谧静,已没有了香火袅袅,顶礼膜拜的佛教气息,尤如一座静静的森林公园。此时,从空中传来清脆悦耳的钟声,钟声宏亮,悠雅,幽邃,打破了华岩寺夜暮的寂静。钟声在柏岭松涛中回响,钟声在潺潺的流泉中荡漾,钟声在峰峦山谷中震荡。此时此刻,钟声显示了华岩寺庙的雄伟壮观,钟声显示了华岩十大古刹的存在,钟声延续了华岩寺数百年的历史一年传一年,一代传一代。华岩寺虽然没有寒山寺的钟鼔楼,也没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运河,然而,华岩寺的钟声则令人荡气回肠。我想唐代诗人张继在世,若是能听到华岩寺庙的钟声,他一定会感慨万千。圣可诗赞《远梵霄钟》“:旰霄云风击幽冥\遐迩入闻梦迹惺\百八音沉鱼骨冷\灼无声臭更堪听”。
古洞鱼声半过鲸
古洞鱼声是华岩八景之一,也是华岩最神秘的景观。但凡听过鱼声的人甚少,我怀疑根本就没有人听过。所谓鱼声,可能是鱼激扬水发岀的啪啪声。然而,圣可的“梵音清雅半过鲸”指的是鲸鱼叫的声音,鲸鱼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重庆人谁也没听过,而且重庆不可能有鲸鱼。因此,我断定是鱼在水里发岀的啪啪声。也有说,是娃娃鱼的啼哭声。这声音来自何处?说法也不一,有说岩下飞溅涧泉之处有“哗潭“水声叮咚,若珠落玉盘。另说,沿潭傍岩陡坎而上约四百步,有一长宽不过三米的鑿洞(内供地藏菩萨),洞侧有股小小的流水,终年不竭。又说“哗潭“几米处有口深井,鱼声就从这里传岀。圣可诗赞《古洞鱼声》“:洞里金仙不歇声\梵音清雅半过鲸\石龙岩畔升腾也\变化仍归入水晶”。
另外三景《曲水流霞》《双峰耸翠》《帕岭松涛》随着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和高速公路的修建以及华岩寺内的修咠一新,景点不复存在。不过圣可赞颂三景的诗句却长留人间。《曲水流霞》“桥上轻云驻犊头\且随环碧濯萦流\闲闲两耳无世事\贮满军特挂角流”《双峰耸翠》“:连峦拥秀接晞曛\远並涂峰迩白君\待老甄陶四七字\粘于壁上宿重云”。《帕岭松涛》“:青山一幅画堪闻\半入寒窗半入云\盈壑盈丘若不见\鹤知夜半迹通君”。
释心月与华岩寺
从圣可和尚建庙到61届主持,历经400多年。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人大代表,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九龙坡区政协常委,华岩寺主持释心月法师。生于1919年,真名李松益,因车祸过逝。说起释心月,不但与佛有缘,而且与华岩寺有奇缘。1937年,他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在重庆华岩寺削发为僧,在际云大和尚下为徒,赐名心月法号净慧。继后就读华岩佛学院,然后在东方文教研究所深造。1947年毕业返渝,回华岩寺担任监学和佛学院教师。解放后,国家送他去西南革大学习,然后分配在重庆市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工作。这时的释心月已脱佛返俗,从个人的仕途,升迁考虑,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在等待着他。
然而,他却念念不忘佛教。一次他因肝病发作,经院长批准,释心月离职休养。于是他向市府人事局请长假,拿着离职证书仍然回华岩寺过宗教生活。从和尚解体到80年落实宗教政策这段时间里,释心月行医为善,一直保持僧衣素食。80年由九华山首座明心师兄介绍去厦门南普陀寺,由妙湛老方丈聘请闽南佛学院讲师副教授工作。87年受重庆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和华岩寺的邀请,回华岩寺任主持。
在此期间,我荣幸地采访了他。面对华岩寺断壁残垣,萧风残月,他是痛心疾首。为恢复华岩寺,他对新闻媒体寄于厚望。释心月四处奔跑,八方呼吁,在政协,在人大,在民族宗教委员会都留下他的呼声。他为恢复华岩寺弹精竭虑,他的真诚终于引起政府的重视和观注。华岩寺经过培修殿堂,塑雕佛像,恢复佛学院,引资建立起七佛塔苑。华岩寺恢复了川东十大丛林古刹的丰彩。全国唯一的大金佛罗汉像在华岩寺落座,华岩寺有了灵气,香火兴旺起来。释心月主持为华岩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他的宏愿已经实现,在天之灵可以告慰释心月,斯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诗句永存:”半岩花雨一炉香\几度禅关几度霜\老去始知清淡味\白云深处是何方\..…”
漆福昌先生
作者简介:漆福昌 ,笔名菖蒲 69岁 重庆市作协会员 巴南区原作协理事 评论家协会理事有小说 散文 故事 诗歌 评论等400余篇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法制报》《青年作家》《晚霞》等三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  有作品《知歌知妹》《咱们老三届》《流逝的岁月》选入书籍17部 获全国 省市 区级等级奖数十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