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 ‖1056】散文 · 宁夏西吉 马守正 ——《古柳繁盛,礼赞百年》

   
古柳繁盛,礼赞百年
文‖宁夏西吉  马守正
在西吉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滥泥河上游北岸,有所学校叫兴平中学,校园中央有颗一百多年的古柳树既是校根,又是校魂,树干很粗,树高二十二米有余,树冠直径达二十六米之多。由于生长地势低洼,水份充足,虽年代久远,但仍然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每到仲夏烈日午后,成群的学生来到树荫下乘凉,欢歌笑语伴着着朗朗的读书声,不断的从大树下传入校园。好像一把遮阳的巨伞,呵护着校园里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又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迎来一批又一批懵懂的新生,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成熟的学子。相传它是同治年间,军队西征路过西北时,为了筹措军费,在此扎营驻军,开荒种地、种树,这棵老树就是当年种植至今剩下的最后一棵树,当地人称之为“古柳”。历经近两个世纪风雨,至今枝繁叶茂的老树见证了兴平教育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如今,赶上党的好政策,借脱贫攻坚之东风,该校办学规模之大,成绩之辉煌前所未有。考证历史,世事变迁,历程艰难,实属不易。不变的永远是那颗古柳和记忆。
民国时期的兴平中学基业于私塾。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由韩阁堡联保主任(民国三十一年建县后为乡长)王瑞林倡导支持,在自家私塾基础上,创办起了“隆德县韩葛堡保国民学校”。聘任教师一人(张学德、系平峰权岔人),学生二十多名,校址在兴平大屲王瑞林的三叔父私宅。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因此地区发生农民起义,局势动乱,故学校停课。起义平息后,民国三十一年春(一九四二),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保校”基础上成立了“甘肃省立兴平中山中心学校”。校址迁到兴平街道,租借当地喜、哈两姓农户的三间民房为校舍。学生大约五、六十名,教师两人。第一任校长李宝珍(系甘肃华亭人)。同年省府批拔经费,在街道南侧古城遗址内修建学校(即现在校址),于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竣工。校园占地面积约十亩,建筑面积五百四十平米。建筑格局为南北缘各一排尺度相等的宿舍(北住教师、南住学生)面立对峙;东西缘及院正中均一幢体距相称的教室面东背西而并列。灶房座落于东北角。整个建筑物拼缀成布局整齐对称,风貌古朴典雅,形体玲珑别致的四合院。师生踊跃绿化校园,在四周栽上了成行的柳树,美化了环境,吸引儿童入学。规模不断发展状大,学生八十余人,教师增加到六人。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送出了第一届(六年制)毕业生十人。到解放前夕(一九四九),共毕业学生四届四十五人。
解放时期,由于局势纷乱,学生流动严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接管并整治学校。鉴于学生少的状况,于一九五O年将“中心学校”改为“普小”。三个年级,在校学生三十来名,教师三名。一九五二年,当地发生了“四、二”武装叛乱,师生遁迹。学校的一切卷宗、史料被焚毁。叛乱平息后,党和政府扶持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同年经西吉县人民政府批准,将“普小”改名为“西吉县立兴平完全小学”。之后,学生迅速回升到九十四人。一九五三年,送出了解放后第一届毕业生10人。合作化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兴旺发展,“兴平完小”的教学活动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尤其在马和泉任校长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有声有色。到一九五七年,学校有五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到一百六十多名,教师增加到七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学生减少,到一九六二年只有六十五名。从一九六三年开始又上升,至一九六六年,学生多达一百四十多名,这一阶段毕业学生十六届一百四十多人。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间,“兴平完小”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形势几经波折,教学活动一度堕入低潮,教学质量曾受严重影响。一九六六年五月,“四清”运动工作组进驻学校,发动师生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教学工作蔽受影响。一九六七至一九六八年间,在全国“夺权”风暴的影响下,红卫兵师生发起造反,学校行政领导瘫痪,教学松弛,致使学生大量流动。学校局面嘈乱,教业凋敞。同年十月,经上级批准,学校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革命委员会。校名改称“西吉县兴平小学革命委员会”。即时,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为体现“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时代精神,刘志远(兴平人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兴平大队贫协主席)就任校革委会主任。苏宝玉(原校长)任副主任。革命委员成立,校内展开了斗、批、改运动,教学秩序处于紊乱状态。当时,虽然动员组织学生进行上课,但没有课本,只读毛主席语录。这样,到一九六九年前半年,学生继续大量流动,由一九六六年报到的一百四十多名,流动到五十九名。一九六九年暑期,县革委会召开了全县教师学习会,整顿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教学秩序开始好转。一九七O年,学校订购来地方编印的试用教材,教学秩序转入正常化。同年十二月,又扩大了学校体制和办学规模。经县革委会政治处批准,于三十一日创办起了两年制戴帽初中。公社教育专干苟自安兼学校革委会主任。一九七一年二月,初中开始招收一个班二十八名学生,专任教师两人。与此同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随着初中的兴办,小学生陆续入学,逐渐增多。教学秩序比较正常,教学质量有所回升。一九七三年一月,初中首届毕业二十名学生。
一九七四年,教育界“反回潮”的逆流又袭击兴平校园。鼓噪一时的“学黄帅、当闯将”、“学朝农”思潮,冲淡了文化课的教学,教学质量又趋下降。一九七五年,校名改为“西吉县兴平学校革命委会员”。学校继续坚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教育原则,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农村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材。
 “三中全会”以来(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五)。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一九七八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遏止了十年来教育界的混沌状态,从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迈入了正轨。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并及时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一九七八年,将“兴平学校”改名为“西吉县兴平中学”。同时小学部恢复了少先队组织。一九八O年,初中学制改为三年(2012年以来由于小学教室短缺,两个六年级班设在中学)。学生发展到二百一十九名,三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当年毕业四十七名学生,升入高中二十名。教师增加到十九人。一九八一年,在党的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方针指引下,以及地方党政组织和县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学又辖立了“兴平乡回民小学”,始招四、五年级两班学生。五年来“回小”共毕业学生一百六十五名,考入县回中二十九名,升入乡初中一百三十名,一九八三年,小学学制改为六年,并即时从一年级招生。此时,五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小学生发展到了一百六十多名,小学教师增加到十人。伴随着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步伐阔步前进,到一九八五年,已成为囊括三校机构,拥有四百七十四名学生(其中:小学生二百六十九名),十个教学班,三十三名教职工(其中:小教十一人)的兴平乡规模最大的中心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迈入新时代,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美,师生人数多达700人,办学规范,质量高。
回顾是为了更好发展,该校历任教师呕心沥血,辛勤培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比较合格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分别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一路走来,有艰辛和泪水,更有激情和梦想。历任教师,代代相传,默默无闻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特别在老校长马进财的任职30多年期间,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积极争取上级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组织带领全体师生,自1975年以来,先后在校园四周,道路两旁以及教室前后,栽植白杨树400多棵,松树、柳树等300多颗,使得学校的环境面貌,有很大的改观,为后来校园绿化奠定基础。新时期里,在各位师生继续努力下,现在整个校园已呈现出文化氛围浓厚,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整齐划一,绿树成行,郁郁葱葱的景象。
一百多年过去了,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教师调配了一批又一批,校舍更新了一次又一次。但这棵古柳依然矗立在校园,它是一位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的强者,见证了滥泥河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更见证了今天华夏大地的盛世繁华。至今,有个永远不变的习惯,校外来人接待,一轮又一轮来校任教的老师,都喜欢在这棵茂盛的古柳下拍照,历届毕业生离校时也要在树下合影留念。虽饱经风霜,但还是坚韧、挺拔,依然忠贞地守护着校园。似乎在期待着兴平中学的明天更加辉煌,期待着这片热土的学子更加卓越地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