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查》武仲明的护犊子让罗子春宁愿死也要跟着他
罗子春在刘添璋的威胁下袭击武仲明,被十七军团的保卫乱枪打死,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拿着的却是一把空枪,他是以一把空枪证明了他宁愿死,也不愿对武仲明开枪,也要保护武仲明的决心。
1、顾忌兄弟情谊
武仲明重新出山,查宣侠父的案子,罗子春就是他的司机,也是从那时起,他既是武仲明的司机,也是刘添璋的卧底,负责监视武仲明的一举一动。
刘添璋要确定武仲明是否真的有病,是否真的需要每天吃药,就偷偷的让罗子春换了武仲明的药,结果仅仅换了两天,武仲明就病发住院。
这件事情,虽然安了刘添璋的心,但是让罗子春非常愧疚。在西安事变前,他就跟着武仲明,现在武仲明重新出山,依然没有忘记他这个兄弟,可是他自己呢,却因为小玲被威胁而成了徐添璋的卧底。
武仲明是一个优秀的特工,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能让他怀疑,进行求证。而心思并不缜密的罗子春用这么低劣的手段,武仲明哪可能不知道,只是因为罗子春是自己昔日的同僚,兄弟,他当罗子春是兄弟,并不愿意拆穿他,只是以后做什么都避着他。
武仲明夜间去茶馆见老魏,就是确定罗子春睡着之后,并且把自己的门从里面反锁之后出去的。后来武仲明去十七军团抓日特,就是目睹罗子春偷偷的去见刘添璋时,自己也偷偷的走了,去执行自己的任务了,由此可以看到他开始防犯罗子春了,可是依然没有让罗子春发觉。
2、护犊子
武仲明因为发病,梦话中泄露了杀了哥哥武伯英的事情,刚好被沈兰发现,沈兰疯了一样想要杀了他,之后武仲明决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梦话,说胡话。甚至要求罗子春,当自己再发病说胡话时,给自己一枪。
在十七军团抓日特时,被打的快要死的时候,他怕自己在昏迷时说了什么,毅然咬伤自己的舌头,之后因为宣侠父的案子到了关键时期,自己必须开口说话,必须早一点拆线。可是蒋宝珍认为还不到拆线的时候,不给他拆线,他竟然自己给自己拆线,为了止痛,他偷偷的使用了违禁品大烟。
这件事情被唯一的执行者罗子春偷偷的报告给了刘添璋,而电话却被军统的丁一偷听到,他为了报复武仲明,给监查处打电话说武仲明办公室有违禁品,于是迎来了检查者。
这一有针对性的检查,让武仲明知道这是有人报告,他开始怀疑罗子春,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动罗子春。就连徐亦觉都看不过去,对武仲明说罗子春是刘添璋的人,建议他处置罗子春时,他依然下不了手。
那时,他说,其实他和徐亦觉一样,都是护犊子。
再护犊子,可是当他威胁到自己时,也要挪开,但是武仲明给罗子春找了一个去处,十七军团。
对于背叛自己的人,还为他的未来打算,还给他找去处,这真的已经不是护犊子了,而是仁至义尽了。
这让罗子春既感动,又愧疚,更为难,小玲还在刘添璋手里,如果他离开了武仲明,小玲就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自己依然在武仲明身边,他不愿意再背叛武仲明,并且武仲明这样对他,让他明白武仲明的重情重义,使他不愿意离开武仲明,这让他极其矛盾。
武仲明用自己特有的护犊子的方式刺激着罗子春,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烈的质疑,他开始渐渐的倾向了武仲明。
3、罗子春决心跟着武仲明
奶娘的死让武仲明痛心,虽然此事罗子春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的失职也是导致奶娘死的一个原因。而且在审讯郝连秀时,刘添璋怕牵连到自己,指使罗子春杀了郝连秀,这让武仲明决心送罗子春到十七军团。
武仲明下这样的决心,并不单单是因为罗子春是刘添璋的人,更重要的是,从奶娘的死,从罗子春打死郝连秀,让他知道自己以后的处境会更加艰难,罗子春跟着自己,会牵连他,也会使他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还不如让他现在趁早抽身。
罗子春就是明白了武仲明保护自己的心,才会在离开之后,毅然又回到了武仲明身边,当武仲明问他为什么回来时,他说了两句话。
你发病,我帮你补枪,
你死了,我帮你收尸。
听了罗子春的话,武仲明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掏出自己的枪,交给了罗子春,这一举动表明他对罗子春的信任,而罗子春明白武仲明,所以以后的他再也没有背叛过武仲明。
4、以死明志
罗子春的变化,刘添璋感觉到了什么,他指使人想在监狱杀了罗子春,没想到罗子春反手杀了那个狱警。是这件事情极大的刺激着罗子春,让他看明白了刘添璋的狠毒,同时也更感受到武仲明护着他的心,使得罗子春开始跟着武仲明,不再为刘添璋所用。
罗子春跟着武仲明到到商县抓候文选,这么大的事情,刘添璋一点都不知道,可见这时罗子春已是武仲明的人了。
既使在山上罗子明知道了武仲明的身份,知道他是共产党,依然下不去手,回来后依然替他保密,这时罗子春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武仲明了,无论他是谁,无是他是什么身份,在罗子春的眼中,武仲明依然是他的处长。
所以,当刘添璋威胁他,让他杀了武仲明时,他只有以死明志,既保护了武仲明,又把刘添璋推进了漩涡里,再也出不来,这或许就是罗子春拿着空枪朝武仲明开枪的真正原因。
罗子春宁愿死也要跟着武仲,保全他,不仅因为他重情,护犊子,更重要的是对于无奈背叛自己的兄弟,他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为他着想,保护他,这才是罗子春宁死也跟着武仲明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