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经典文本的多角度解读路径探究

文/ 王振俭

文学经典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经典的文学形象,隽永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们或挖掘人性中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或书写平凡生活中高贵的灵魂;或见证历史变迁过程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它们以特有的文学魅力,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初中学段,涌现了许多我们所熟知的小说经典和散文名篇。《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都是经久不衰的小说名篇。《背影》、《老王》、《藤野先生》都是情感真挚,让人记忆深刻的散文名篇。这些经典文本是孩子走近生活,感知人生,积淀审美素养的重要素材。但是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语境,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造成了初中生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多元价值的冲击和网络文学的影响下,他们在渐渐遗失对文学经典的感知力和认知力。

为学生搭建解读经典文本的桥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挖掘经典文本内涵的途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次要人物的存在意义,作者的生活、写作的背景,文本中非常理的表述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

次要人物是经典小说进行主题解读的重要途径

次要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说艺术世界、艺术构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次要人物的角度进行经典小说主题的挖掘,往往可以拓展经典小说的主题内涵。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解读角度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直面生活真实的自然刻画,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就是两部刻画真实人性、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作品。我们对这两部经典作品的解读,往往集中在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玛蒂尔德身上。对两部作品主人公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把莫不桑作品多元主题的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我们忽略的次要人物身上更有挖掘经典小说主题的金钥匙。于勒这一形象本身就有多重解读的价值。于勒人生际遇的改变,还有出自他手要弥补过错的书信里流露出的对亲兄弟的补偿的愿望,我们不难读出于勒的改变。细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莫泊桑小说里有很大的留白。总是在周末穿戴整洁的菲利普夫妇,能够清楚的认出那个满面沧桑的老水手是自己的弟弟。那身为卖牡蛎需要招徕顾客,时刻关注来往行人的于勒难道就没有认出自己的亲哥哥吗?作者的高明就在这里,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于勒也认出了自己的亲哥哥。他没有相认相反还表现的一直在忙碌,在躲避。菲利普夫妇所担心的于勒会回来吃他们,更无从谈起。于勒的人物价值和人物形象把小说的主题引向更深处。小人物的人生际遇,把人性的真实、复杂、灰暗、无奈刻画的淋漓尽致。

《项链》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小人物就是玛蒂尔德的丈夫。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前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变化的又何止是玛蒂尔德呢?项链的丢失,把她丈夫的目光拉回到玛蒂尔德身上,他开始慢慢了解了身边妻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美貌的玛蒂尔德向往着贵族般的生活,而她下嫁的是一个小职员。路瓦栽过着平凡、没有追求的生活,一碗肉汤就是他最好的生活。价值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很难有精神上纯真的交流。但一切在项链丢失后改变了,路瓦栽开始关注那个一直在身边却一直不理解她内心的妻子。他没有指责,没有逃避承担起了一个丈夫的责任。项链丢了,玛蒂尔德收获了比贵族生活以及所有物质更宝贵的东西——两个生命的交融,两颗心的交融。路瓦栽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成长。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已远超资本主义的金钱观和主人公的虚荣心,它更像是万千婚姻的缩影。

知人论世方能洞察作者内心的万千柔情

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走近文本,更好的亲近经典。《老王》是杨绛先生的散文名篇。《老王》的解读离不开对杨绛先生遭遇的深入了解。先生用短句,用淡淡的语言仿佛在讲一个新近发生的故事。实际上经历文革伤痛,先生尝试用语言冲淡对残酷岁月的记忆。

老王是不幸的,他穷、残、独,徘徊在生存的边缘。他的善良、热心、感恩深深的温暖了杨绛。杨绛的扶植和帮助也温暖了老王,这在悲苦岁月里是人性最熠熠闪光的时刻。但是,时过多年后的杨绛一直不安。她不安的东西太多,不安用钱去伤害了老王,不安于好香油和大鸡蛋,不安于不知道老王的病况和死讯……然后她把这种不安连同知识分子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淡淡的文字表述出来。文字背后是高贵的灵魂,是两颗心灵在苦难岁月里最弥足珍贵的保有真、善、美的大爱。

立足于课堂又超出于课堂,经典文本的解读就是要让孩子在人生的某个节点,读出不同的生活,不一样的理解。

从文本非常理的表述来解读文本主题

细究经典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表述和描写。仔细的阅读和细品,我们总能从这些不合常理的表述里找到文本解读的角度或者是读出文本的主题。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写尽了中国父子之间那种真实又含蓄的微妙的感情。它打动了无数人,撩拨了无数人心中最柔软的心弦。细究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正是这些非常理的描写,让我们找到了背影背后的秘密。

散文交代归家面临的状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亲面临人生的巨变,内心的悲苦我们不用想也能感知。此时的父亲需要亲情的呵护和扶持,儿子却在南京与朋友游逛一日。父亲去南京是为了谋事,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放心已经二十岁,已经来回北京两三回的儿子。父亲谋生事大,却把送不送儿子反复的斟酌。最后还亲自来到车站,安顿好儿子,嘱托好茶房后,在行动不便的状态下去买具有美好寓意的橘子。这是一个对孩子不放手的父亲,这是一个有点过于溺爱孩子的父亲。

当我们再读到父亲的信的时候,还有个非常理的描写。“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潜台词就是——儿子,父亲想你了,快回来看看吧!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对不符合常态的父子。父亲似乎在示弱,所做的一切似乎也是在弥补儿子。父子之间似乎有一些我们不熟知的误会和矛盾。

结合背景,我们知道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却有隔阂。透过文字我们读出了父亲含蓄的爱,儿子放下芥蒂后对父亲的理解。

经典文本的解读有多重的角度和策略,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都是,把经典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某个时间节点,同孩子们探究,让其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解读语文》作者: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2】《超越初感——初中经典文本解读与教学策略》作者汪洋

来源: 光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