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提纲汇总《二》

阳明四十9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胆经郁迫,胃气壅遏,失其受盛之职,故必下利。甲木为贼,土气未败,则脉不负,不负为顺,负则木贼土败,是之为失。负者,互相克贼之名。宿食阻碍,经气浮荡,故脉滑而数。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谷入胃,以脾土之湿,济胃土之燥,燥湿互济,阴阳交蒸,是以消烂腐化,中无宿物。阳明病,胃强脾弱,燥夺其湿,未及腐化,已成结硬,是宿食者,虽太阴之咎,而实阳明之过也。

1  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见下利,此太阳表病不解,木贼克土,胃腑不容而下利也。其脉不负者,此为顺也,是仍脉大之义,病仍在阳明。其脉负者,此为失也,是脉变弦也,病传少阳也。负者,互相贼克之名。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此因下利,亡津土燥,故阳明太过也。滑为宿食内阻,阳气外格,数为气逆不降。当下宿食,宜大承气汤。

2  不负为顺,负者为失。这个“失”是什么理论,只是相互贼克,这二阳合病,一定是在太阳表闭的基础上合病,少阳为经,没太阳不解,不会少阳经郁。太阳不解三日,会有阳明与少阳合病。阳明当令,则太少无权这句话,黄师应就是从此条提纲得出来的。这个脉负者,也未必是少阳之弦。从阳明太过与宿食来看,此只会顺不会失,失只是一个太阳不解阳明未实的变象。阳明与少阳合病的基础,是有太阳之外闭。所以失者,已传少阳经,就是已过阳明,就是少阳柴胡类证了。

3  阳明四十一,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没有太阳表闭,哪来阳明与少阳合病。如不作表病,那作胃逆而遏甲木,互相贼克,那就不能称“少阳合病了”。那就是一个心下痞硬满的证了。现在看来,阳明与少阳,不仅在胃土逆与胆木贼五行的的生克,升降的生克,还有外感经症上的互克,真的是全方位的。

附:阳明阳实,则太少无权,三阴退避。虽然三阴退避,但阳实不泄,会灼及三阴。

阳明四十四10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是非表证,乃胃气之实也,汗之愈亡其阴,燥屎阻其胃火,伤及太阴,故腹满而痛。阳亢阴亡,则成死证,故当急下之。

此下三章与少阴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此与少阴六七日,腹胀,不大便章义同。

1  发汗不解,是非表证,乃胃气之实也。当下反汗,是实其实,燥屎阻其火,阳亢致极,伤及太阴,则腹满痛,故必当急下,迟则阴亡,而成死证。602页,急下三证,腑热内蒸,灼急三阴,腹满痛者,此为仍及太阴。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0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阳明四十五11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发热汗多,木枯土燥,伤及少阴,故当急下。

此与少阴口燥咽干章义同。

1 阳明病,本来就潮热汗出。发热汗多,汗多者,亡津土燥而水枯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土燥阳亢,伤及少阴,阴亡阳绝,必当急下。从少阴篇为水负太过,435页,少阴四十二三四。

2 四十二条,汗出多为太过,此为亡阴,阳绝于里也。本条,肾主五液,汗多伤及少阴。

阳明四十六1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肝窍于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伤及厥阴,血亡木枯,目系干硬,是以睛直。无表里证,表无寒热,里无满痛也。身热虽微,而腑热则剧,故当急下。

此与少阴自利清水,色纯青章义同。

阳明之病,胃家实也。篇中脉实者下之,以表虚里实故也。此为内实也,此为实也,皆发明胃家实之义。

1  师解为胃火,此火如何理解。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

时长

00:30

土盛水负大承气证三条,先理解病理

少阴四十13

少阴负趺阳,为顺也。

1   此是五行之理,土克水理,水负土胜,是为顺也。土胜则生,水胜则死。人(少阴)之死者,皆死于水胜而土负,故少阴肾水,必负于趺阳胃土,方为顺也,此为定理。

凡病则水胜而土败,至于伤寒少阴脏证,更无土胜水负之理。此是阴阳之理,阳不盛阴,五行之理,火不敌水,则水反侮土,阴盛水旺,土败阳亡。到于本篇少阴脏寒,更无胜水负之理。

2  通俗说本条,土本克水,所以人生而不病,土败而水胜,则中气败而人死。土克水为顺。而土其克水而反少阴病者,是土病燥实而克水也,也就是阳明病腑实,才克少阴之肾水,是为少阴病者。也就是阳明不病腑实,则不会有此少阴篇之少阴病的。

少阴四十二14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之经,循喉咙而挟舌本,燥土克水,阴液枯焦,故口燥咽干。肾水被烁,故当急下。此与阳明发热汗多章义同。

此下三章,皆少阴负趺阳之太过者。少阴固宜负趺阳,而负之太过,则肾水涸竭,亦必至死,故急下阳明,以救少阴。少阴三承气证,即是阳明急下三证,以其伤在少阴,故又列之少阴篇中,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少阴四十三15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肝主疏泄,故见自利。青为木色。厥阴之经,布胁肋而贯膈,脉循心下,经脉燥急,故痛作焉。厥阴之经,循喉咙而环唇,风动津耗,故口干燥。燥土克水,水涸则木枯,木枯则风动,肾水愈消,更当急下。此与阳明目中不了了章义同。

麻瑞亭老中医

少阴四十四16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脾病则陷,陷则脐以下胀,胃病则逆,逆则脐以上胀。太阴之腹胀,则湿盛而便利,阳明之腹胀,则燥盛而便结,腹胀而不大便,是阳明燥盛而烁脾阴也。燥土克水,水涸而脾精枯槁,戊己合邪,以临残阴,水愈不支,更当急下。此与阳明发汗不解,腹满痛章义同。

急下之三证,三阴俱伤,非第少阴,而悉属之少阴者,《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者,脏阴之根本也,故五脏亡阴之证,皆属之少阴。

卷十四:可下九条

可下一17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脉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乙木陷则少腹胀满,甲木逆则心下痞硬,关尺弦浮,肝胆俱病。若按之少腹满者,是乙木之陷,土湿木郁,不可下也,若按之心下硬者,是甲木之逆,土燥火炎,当急下之。盖脾经壅迫,胃腑郁遏,水谷莫容,故见下利。宜大承气汤,泻其腑中之郁遏也。

1 关与寸平,尺与关平,是为三部脉皆平。下利者,木陷尺浮而疏泄也,按之心石硬者,此是戌土不降,痞结心下也。戌土者,胃中宿食内停也。宿食内停,上下郁格,则见三部脉平,上痞下利,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  下利为虚证,此当少腹弦急或腹痛,而不是心下硬,心下硬者,甲木痞结,胃气不降也。

可下二18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心下硬者,虽关与寸平,上章。然胆木不降,必见弦象。脉双弦而迟者,是胆经郁塞,降令不遂,必心下痞硬,若脉大而紧者,是阳明胃中有未消之谷,外为胆经郁遏,里不能容而表不能达,故浮大而紧涩也。此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泻其宿食也。

1  尺为脏寒,中气之虚,停食之本。双弦者,甲木不降也,所以必心下弦。脉大而紧者,阳明之大,停食之阴紧,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主之。

可下三19

问曰:人病有宿食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宿食在胃,郁格表阳,故寸口浮大,阻碍里气,故按之梗涩。尺中亦微而涩者,尺中主里也。涩即紧之变文,此申明上章之义。

1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阳气外格,大为阳郁之滑,按之反涩,尺中也微而涩,尺为主里,里气梗涩而不利也。故知有宿食(可下五)。

可下四20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上论宿食之脉,此论宿食之证,宜合观之。

可下五21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内有宿物,沉取而脉反涩,必浮取而脉反滑。缘宿物郁碍,阳气外浮,不交于阴,而无阴气之翕聚,故令脉滑。滑即上章浮大之义。

可下六22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迟即涩之变文,宿食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附)可下七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此非承气,为完整而附)

脉沉沉者,少阳之经郁逼阳明之腑也,故宜大柴胡汤,外散甲木之邪,内泄戊土之郁。表里双解,故曰下解。缘少阳经气不舒,逼侵胃腑,胃热而郁,不得外达,故脉气沉沉而郁荡也。

可下八23

病人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腑邪壅遏,不得下泄,故腹中满痛。

可下九24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痉病十三《金匮悬解》25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刚痉为病,阳明上逆,故胸满口噤。脊背反张,故卧不着席。筋脉缩急,故脚孪齘齿,筋脉屈伸、牙齿开合作响,是谓齘齿。此其土燥胃逆,病在阳明,可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泻其燥热,枳实、厚朴,破其壅塞也。

产后三《金匮悬解》26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郁冒病解,呕止能食,七八日后,更发热者,此产后阳虚,饮食不消,宿谷壅阻,阳格于外,而发热也。病本为虚,而宿食停留,则为胃实,大承气下其宿食,则阳秘而热止矣。

产后七《金匮悬解》恶露不尽27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表证,但觉少腹坚痛,此恶露之不尽也。其证不大便,烦躁而发热,若切其脉,或觉微实,再患加倍发热,日晡时益以烦躁者,此阳明之腑热。胃气郁满,必当不食,食则中气愈郁,燥热逆冲,而作谵语。至夜而阳消阴长,则愈。是宜大承气汤,泻其腑热。以其热在胃里,结在膀胱之府也。

盖胃肠内实,燥土克水,病及膀胱,膀胱燥结,肝木失滋,故血道瘀涩,恶露不行,木气遏陷,少腹坚痛也。大承气泻阳明之热,故膀胱清而恶露下。若有太阳表证,太阳者,膀胱之经,是宜解表之后,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以下瘀血。此无太阳证,全是阳明之累及膀胱,故但清阳明,膀胱自愈也。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与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