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柬埔寨~新老.暹粒风土记(day 1 :吴哥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吴哥窟梦,从小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去吴哥窟看看。这次,我终于如愿来到了柬埔寨,回到吴哥窟。
这是潮汕水布在吴哥窟的第1飘,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在世界其他国家都展示一下我们的潮汕水布,作为潮汕文化的象征物之一,早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图腾,想旧时,我们很多的潮汕先辈就是带着这样一条浴布走天下的,而今,我也是。
因为潮汕没有直飞吴哥的飞机,只有飞金边的,金边离吴哥窟所在的暹粒还有三百多公里,得坐五个多小时班车,我就坐火车到梅州去坐直飞暹粒的航班
梅州飞暹粒的飞机是120个座位的,从梅州飞到吴哥得三个小时左右,我们从15:20起飞,18:30到暹粒国际机场落地,当地时间是17:30,暹粒时间比北京时间慢一个小时的时差。
坐车从机场转入暹粒市内,半路郊外都见一片漆黑,而路上也大片村落都无电,暹粒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自己的发电厂,用电得靠邻近的泰国和越南出口供应,所以电费比我们中国都还贵,如果遇到纠纷或战争,邻国一切断电源,就瘫痪了。听当地人说中国已经在协助柬埔寨建立水力发电站了,建成之后才能解决电力问题。
【 吴哥窟,我来了 】
第二天一早就去买了吴哥窟的当日票,37美金,售票处会给你拍照打印在票面上留念,我的造型是潮汕少数民族水布族
一拿到门票就很兴奋的冲进吴哥窟,便与在同飞机上刚认识的几个小伙伴们组成了自助互拍小组,装逼拍美照我们是认真的
先来一张背影杀
然后跨过护城河,就看到小吴哥了,这个倒影角度也是很多明信片会看到的
〔小吴哥 ]
小吴哥也称吴哥寺,又叫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最大而且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因此“吴哥窟”也被作为整个古迹群的总称。吴哥寺位于"暹粒"以北约6公里处,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通王城则叫做大吴哥。小吴哥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由于当时的阇耶跋摩七世国王从印度教改信为佛教,所以小吴哥也改建成佛教寺庙。
吴哥寺的佛堂、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之间均有阶梯、扶栏、柱廊相连。整个石窟有佛像、莲花及其他人物1800多件,是东南亚主要的佛教圣地。与中国的长城、印尼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桑吉大塔被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世界七大文化遗产之一,于1992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评定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
吴哥窟在建筑结构和雕塑艺术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吴哥古迹乃至整个国家的象征,并且出现在柬埔寨王国的国旗上。柬埔寨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吴哥寺时熟练地运用建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采用透视和对称的法则,使人们一眼就看到该建筑物的全貌。此外,吴哥寺全部用每块重达8吨的石块砌起,没有使用灰浆或者其他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整个寺庙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带上一本书去旅行.<<真腊风土记>>
~ 我不记得是吴哥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还是这本书带我来到了吴哥窟,从元朝的大都到吴哥王朝的真腊,从Angkor's Tears到高棉的微笑,从萨满教到印度教到佛教,从中国到柬埔寨,从璀璨到斑驳,从一页人文到一页历史,翻过722年205页的书页,从书里到现世,周达观带我回到真腊,领略鼎盛吴哥的风土人情,已是8个轮回。
进入吴哥窟拍照模式
吴哥皇家浴池
与当地的高棉族合影
〔塔普伦寺〕
也称“塔布茏寺”,位于吴哥窟东面,是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纪念母亲而建造的,因此也叫“母庙”。它由大型的石头堆砌而成,曾是一所拥有大量高僧、祭司和舞女的神殿,具有庙宇和修院的双重功用,但随时间流逝被肆意生长的热带树木侵入,如蟒蛇般的树根爬满了寺庙并深入到建筑中,使内部的石塔、围墙倒塌,原本规整的建筑因碎石与植物交错而变成了一座“迷宫”。这一独特的自然人文奇观还成为了电影《古墓丽影》的外景拍摄地,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在这里面游走,然后几个当地的小孩在她周围嬉戏。
〔 吴哥窟的树 〕
大爱吴哥窟这些生长在寺廟和城墙上面的大树,一棵棵大树,一股股穿透千年石头生命的力量向天空延伸,让我震撼,千年的寺廟都被大树占领、裹挟、摧毁、相生共存着,何况是人,人太渺小了,太无知了,也太短暂了,死了谁都不足惜,但死了一棵这样的大树,那真的就是件非常可惜的事,留下来的就是这些饱经历史沧桑的树与石融合的赞歌,其他的都是过眼烟云、飘缈而去
〔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 因为是世界七大遗产之一,柬埔寨又穷,所以吴哥窟大大小小不同的寺廟交给了不同的国家修复团队去维护,印度接手的寺廟尊重大树与石头的生命哲学,会最大限度保留树与石头的高度融合,这座塔普伦寺就是印度接手的。法国的更注重其艺术性,日本的更趋于科学手段,德国的更秉持其严谨作风、中国接手的会把树砍掉,把地基注实,修复的尽可能“漂亮”,另外美国、印尼、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有参与…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或技术手段不同,会影响截然不同的过程与结果(效果),每一个不同国家也是每一个不同的人
〔斗象台与12生肖塔〕
斗象台的外观,主要是厚皮动物如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栩栩如生。古代的吴哥国王,站在斗象台上作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走过,是“主席台”。十二生肖塔之所以称为十二生肖塔,是因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动物,和中国的十二生肖类似。 关于这些塔的建筑目的存在很多争议。根据柬埔寨传说,节日时,这里会有杂技表演,而这些塔就用来拉绳子使演员能在其中穿梭,而国王会坐在某个平台上观看表演。这项活动从塔的名称上就能反应出来。周达观则认为这些塔有不同的功用,用来调解人们的争端。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曾有记载:“又两家争讼,莫辨曲直。国宫之对岸有小石塔十二座,令一人各坐一塔中,其外两家自以亲属互相堤防。或坐一二日,或三四日。其无理者必获证候而出,或身上生疮疖,或咳嗽热证之类;有理者畧无纎事。以此剖判曲直,谓之天狱,盖其土地之灵有如此也”
斗象台的对面就是十二生肖塔
〔巴戎寺〕
坐落于吴哥通王城的中心,初建于公元11世纪的苏利耶跋摩一世时期,改建于阇耶跋摩七世12世纪末(由原印度教寺廟改为佛教寺廟)神庙距离各个城门都是1.5公里,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印度教和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从外观看巴戎寺由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中心宝塔(中心塔四十多米高)共49座。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共有216个微笑的佛面,通常所说的“高棉的微笑”指的就是这里了。
〔高棉的微笑 〕
一千年以后,当所有的喜怒哀乐、虚情假意褪去之后,只剩下吴哥看透世间人情世故的微笑;当所有的世俗都百花齐放、繁华落尽之后,只留下修行者心中修成的一朵莲花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由三层构成,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全长1200米,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共雕刻了11000个人物。
[巴肯山]
巴肯山(Bakheng)是吴哥主要遗迹群内的一座小山丘,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高67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可以骑大象上山。山丘上有一座吴哥庙宇遗迹巴肯寺,是阇耶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开始以大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後的第一座国庙,奠基了後来吴哥建筑的格局。
我在下午五点钟徒步到巴肯山上,但见排了很长的队伍都是要上去看著名的“巴肯山日落”的,为了更好的保护好巴肯山及巴肯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限制每天上山看日落的只能三百人,我排了半个小时后,到接近五点半时我看到无望就放弃了,只在巴肯寺下拍了这张片就下山了,我要跑去通王城门那看日落。
[通王城(Angkor Thom)]
即大吴哥,Thom读“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Angkor是“城市”的意思,Angkor Thom就是“大城市”的意思。吴哥通王城是昔日吴哥王朝的国都。始建于公元802年, 1201年完成(阇耶跋摩一世~阇耶跋摩七世)公元1180年阇耶跋摩七世继承皇位时,吴哥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吴哥王城也达到空前规模,占地达到9平方公里,形成一个由12公里城垣包围、拥有100万人口的繁华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吴哥城垣有五座城门,五座门的结构、规模完全一样,城门高约20米,每个城门的顶端都是一尊四面佛的佛像,由四条巨大的象腿支撑。除东、西、南、北门之外,在东门左侧有一座“胜利门”,是专为迎接凯旋之师而归。东门供皇室出入,西门供文武百官出入,南门供平民百姓出入,北门专供送葬队伍出入。
每座城门入口桥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雕像,左边慈眉善目的是修罗天神,代表慈善的力量;右侧怒目圆睁的是阿修罗恶神,代表邪恶的力量,众神齐力在拔一条七头巨蛇,这在印度教神话里也是“搅动乳海”的创世纪神话,在吴哥窟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造型,尤其是有桥梁的地方,蛇身化成桥廊,石像化成桥柱,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还富有内涵。
通王城墙全都由石头砌成,长14公里,城墙外是护城河。在大吴哥五座城门中,惟有南门至今保存较好,参观吴哥城里古迹的游人,都是从南门进出。 这里甚至可以通过大象和汽车,这个景观真的很穿越,我站在那里都看到很奇幻的感觉。
第一天的行程,伴随着吴哥窟的日落,就这样结束了。想关注接下来几天新老的柬埔寨旅程,请持续关注“新老小影”国际版新老的分享。
多谢观赏!
未完待续。
图/文:新老
nubia.z11s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