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以语文的名义言说——《读写丰盈诗意人生》读悟
王崧舟老师说:“阅读是两个生命的一段奇遇,有一个生命静观另一个生命时的感动和感慨,更有两个生命在相互欣赏那一刻深深溢出的欢喜。”其实在他与陶继新老师的这场对话里,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生命的奇遇,看到了静观与欣赏所溢出的感动与欢喜。
——题 记
以语文的名义言说
我是一气读完《读写丰盈诗意人生》的,期间几次落泪,感慨不已。
这是著名教育记者陶继新与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对话实录,打开它,两位智者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微微笑着,安详平和。他们娓娓道来,从容不迫,却令观者如闻天道,如遇天启,灵魂在瞬时惊喜颤栗。阅读间,似乎看到那个被尘俗蒙蔽的自己,心魂慢慢敞开,慢慢充盈,安宁,无碍,自在。
这让我相信,好的文字就是生命的密码,传递着言语的天机。好的阅读可以是生命的大狂喜,是窥见天机,瞬时悟道的狂喜。
这是一场基于语文,又在语文之上的对话。对话者将教师的职业状态,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都放在寻道悟道的文化背景下,侃侃而谈。在这场对话里,没有语文教学的技术与策略,也没有当下语文的种种争辩与纠结,有的只是语文通透敞亮的品格——一种回到教育源头,关照人的生命发展的品格。它以文化为标识,深邃而澄澈,它似乎出于语文之外,却又在每个人的语文生命之中。对话的过程中,《论语》《大学》《中庸》《学记》《易经》里的篇章名句被对话者信手拈来,各种文化典故、故事传说被对话者随口举出,观者也由此跟着他们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对话从阅读谈起,因为读书是语文的根本。但是,在这场对话里,阅读绝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源泉,也不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它是求道悟道的过程,是让心性解放解脱的过程,是让生命走向精神、走向绝对自由唯一的路。
他们也谈读书的方法,谈读书对教育者的作用,却都不约而同地超越了阅读功利的、现实的意义而让阅读成为修行的途径,引领生命在道的层面行走。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智慧,反观人生,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王崧舟老师则说:“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立志于明道,并且将读书和生命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喜悦。”
阅读,无疑为后一种人生提供了可能的路。因为书是通心的,阅人读己,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又推己及人地令我们愿意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生出慈悲的境界。
谈完阅读,接着就是写作。陶老师与王老师都是写作的高手,深谙写作的秘妙,他们结合自己写作的体悟生动地开启了写作的本质:若说阅读是一种发现,一种寻找,那么写作就是“生命留下的诗意的足迹”,是确证。
陶老师讲到了自己在甘肃新疆之行时的写作经历。正是在大自然面前深刻地体悟到人类的卑微与渺小,情动而辞发,他才将两万多的文字水到渠成地写就。他说:“在某个生命的节点上,人会有某种独特的感悟,随之记下来,就会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王老师则讲到了自己与《福建教育》的写作渊源。他在列举了自己几次比较难忘的教育写作经历之后说道:“我固执地认为,写作是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正因为如此,“我的一部分生命或者生命的某一部分,已经显现为他们的模样,在他们的世界里安静地活着”。
如此,阅读也罢,写作也罢,都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可以疗伤,可以自赎,可以对抗生命的虚无。
当然,对话王崧舟就不能不谈到诗意语文。那是王老师的教育理想,也是他追寻的语文境界。陶老师与王老师从当下语文教育根系的缺失谈起,谈到对当前教育文化的反思。诗意语文正是追求有文化品格的语文,而诗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它在功利、实用、科学之上为人类精神的远足守护,瞭望。
王老师说:“从哲学的层面来讲,诗意其实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没有自由,无所谓诗意,而自由一定是自然的呈现。”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诗意是人类最初的生命状态,又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诗意是远足,诗意更是返乡。因为纵使“人生充满劳绩,人仍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对话中,陶老师引用了史铁生的一段话:“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一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我相信,这样的对话,确实可以让我们走上回乡的路。因为在阅读之外,在写作之外,在语文之外,我们窥见的是生命的智慧,关于苦难,关于生死,关于慈悲。你听——
“大难突降的生死关头,活着的意义才能被彻底擦亮。那是终极关怀觉醒,与道同在的幸福与喜悦。”
“智慧是心性之光的自然呈现。”
“关于道,就是生命的实相。”
“真正的学是生命之学,是心性之学,是一种不断拓展、不断超越的学,是昨日之我已死去,今日之我又新生,并最终达至心灵的自由,一切似乎都被完全的包容与接纳,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相生相长。”
……
请原谅,我无法将书中的妙语一一向你说出,那要你自己去寻找,去品悟,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不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只是两位智者恰好以语文的名义相遇,于是,他们就坐在那里,透过文化的角度,开始了这场生命的言说。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