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阅读:长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中国教师报》2017.1.4.

要从大半生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挑选10本出来,殊非易事。虽然有“成长过程”、“影响最大”等标准,权衡的难度依然不小。反复斟酌,取舍如下——不是书单,也非比赛,而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梳理,去追究和发现,自己何以会成为“这样的人”。

1、《西西弗的神话》

读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本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却遇到史上最猛的哲学潮。其时,国门开放,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各位大家,潮水般扑面而来。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萨特……不好读,硬着头皮翻,读不懂,捡几句话充门面。“存在与虚无”、“他人即地狱”、“诗意栖居于大地上”,诸如此类,常被半懂不懂地挂在嘴边。

阿尔贝·加缪的这本,读得最用心。当然也包括他的《局外人》和《鼠疫》。

尽管加缪一再否认与存在主义的瓜葛,但其作品中全面而深刻的“荒谬感”,既受海德格尔的影响,也是存在主义的标签。该书副题为“论荒谬”,作者以“自杀”开篇,切入存在的荒谬,讨论“生活是否值得过”。换言之,他是从荒谬出发,讨论人应该怎样对待荒谬。“我们必须反抗。”他说,“倘若等待我们的是虚无,也别让这变为理所当然!”

面对荒谬,加缪提出三种态度:一是要挑战。对生活说“是”,对未来说“不”,赋予荒谬世界以意义。二是要自由,在“冰冷而燃烧着”的有限世界活下去。三是要激情,“义无返顾地生活”,不需要任何希望,但是永不绝望。“荒谬的人只能穷尽一切,并且自我穷尽。”既然荒谬无法消除,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

在不幸中追求幸福,正如在荒谬里寻求意义,这就是抗争。他以西西弗的故事作解,说“西西弗是荒谬英雄”,因为这能让人绝地逢生,找到由荒谬通往幸福的路。“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如果说,西西弗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那么,西西弗的态度也该是我们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像西西弗一样,承受着劳役和惩罚,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就会不断增强世界的荒谬感和人生的虚无感,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会在不断的承受和重复中消耗殆尽。

这样的观念和思想,让青春时期的我,明白了应该怎样“存在”。

2、《心灵史》

张承志是影响了我青春期的又一个重要作家。

从《黑骏马》《北方的河》,到《黄泥小屋》《金牧场》,再到《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等,我成长的岁月,一直有他相伴。读他的书,极像看梵高的画:率意,真诚,灼热,字里行间,有激情在涌动、燃烧,时常让人血脉贲张。正因如此,大学时的毕业论文,我即以他为研究对象,那篇“论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意识”,为我赢得了极高的分数。

看到《心灵史》时,就像看到他的其它著作,毫不犹豫就拿下了。这是比《金牧场》更惊心动魄的书。作者以陕甘青高原为背景,叙写回教里的“哲合忍耶”一派,在两百年间的悲壮历史:忍受,反叛,抗争,漫长的血路,前赴后继的“举意”,从容就死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一种极致的美,一种饱满的激情。那种偏执与偏激,让人震撼。

“所谓哲合忍耶,就是一大群衣衫褴褛的刚强回民,手拉手站成一圈,死死地护住围在中心的一座坟。”这样的解说,与那些惨烈的场景,一并留在我心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追怀历史,不如说是为我们提供一种人生姿态,一种对信仰的捍卫和赞颂,一种对庸俗现实永不妥协的战斗。

20多年前的书了,让我至今依然不时翻读,不断丢失又不断搜购,足见其意义。

3、《唇舌的授权》

张文质对我教育生活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自2008年10月相识,2009年2月,我曾写下《与张文质的灵魂相遇》,8年后的今天重读,依然激动。

相识前,早读过他的不少书,包括《教育是慢的艺术》。窃以为,他对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这个句子,并通过“田野劳作”的方式,让很多教师由此触及教育的内核和本质:缓慢、从容、优雅。这个句子,也是他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的一脉根系。20余年的深入推动,虽未能改变教育的生态,但影响了不少教师的心态。

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唇舌的授权》。阅读这部被他称作“个人的‘教育史’”的书,我突然发现教育随笔的另一种形式:碎片化写作——习见的情形与场景,诗意的叙述与表达,闪跳,通脱,“没有任何逻辑的牵挂”(黄克剑语),却让人读来饶有兴味,别具情趣。

“我所依赖的永远是个人的‘教育史’,细碎的,不连续的,没有主题的人性的经验,瞬间的被击中,状态,不断地自我书写。”

开卷伊始,我就“瞬间的被击中”,并沿着他的文字走向,先后阅读了洛扎诺夫的《灵魂的手书》,卡夫卡的《误入世界》。接下来好些年,包括现在,我都陷入在一种如痴如醉的仿写和记录中。

4、《不跪着教书》

初读《不跪着教书》,颇像吃了一记“棒喝”,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

在这本不厚的书里,吴非对许多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了认真的思考。尤其是对教育界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观念的沦丧,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落后的教育、专制蛮横的教育,作出了深刻的剖析、梳理和抨击。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段话尤其让人警醒。教育要“立人”,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但是,正如吴非的叩问:“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立人吗?”教师都跪着,学生怎能站得起来、立得起来?

我曾说,抬头需要底气,低头需要勇气。不跪着,自然也需要勇气和底气。教师的底气和勇气,只能来自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可是,今天有很多教师,离开教材就无法登台授课,离开教参就不敢开口说话。所以在讲台上,会出现照本宣科,在学校里,会出现照抄照搬,所以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肯定,与教师的“跪着”有关,无论这姿势,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吴非说——读到这句话时,我旁批了“少欲望,多阅读”六个字,以为自勉。

5、《静悄悄的革命》

一直不喜欢用“革命”这样暴力、凶悍的词语来描述教育,我觉得教育应该是温润、优雅的。但是佐藤学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因为这个“缓慢”,我愿意接受他的“革命”。

虽是教育理论,但佐藤学的表述,诗意而新鲜,让人很快就能“静悄悄”。我非常敬重他扎根基层学校的努力。因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变革,必定是心甘情愿、自下而上的,从一所所学校开始,从一间间教室开始,从一个个教师开始。

“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在专为中文版写的序言里,佐藤学如是说。尽管是10余年前的话,而且针对当时的日本教育,但比之于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觉得切中肯綮。

佐藤学说:“我认为,要让学校改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

尽管如此,他依然显得谨慎:“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因为,在他看来,“学校是一个顽固的组织,不是靠一两年能改变的。”

所以我曾感叹,很多时候,教育改革难以成功,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支付“改革的时间成本”,不愿意“静悄悄”地慢下来。而急功近利,显然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发生。

6、《自由在高处》

特别喜欢这个书名所包含的意味,也特别喜欢作者对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建设,有不满,但很少有抱怨。整本书充满理性、独特的思考。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很可贵,但自由很稀少,因为被看得见、看不见的种种枷锁限制。但这并非我们悲观、消极的理由。帕得里克曾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他主张“爱自由,爱生活”。他认为,许多的不自由,其实都是自己施加的。即使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生活的主宰,寻找到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选择的自由——“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觉得,本书所讨论的,其实是生活的“可能性”:面对不如意的世界,不如意的社会,不如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有怎样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所以作者说,自由在高处,就看我们怎么选取。

阅读这本书后,我开始以“建设者”的姿态,去面对教育,面对人生和社会。书中曾提到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无论如何,先要救出自己,才能救助别人。

7、《教育的目的》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说这话,快一百年了。但是今天,面对“教育的目的”这一终极性、原初性的问题,很多教育人,可能仍难准确答出,更别说切实践行。

“思考教育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与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但今天的教育,似乎更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无视于“为什么教”的问题。不知道“教育的目的”何在,如何能够有真正的教育?

怀特海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说来也无非常识。任何教育,若不能落到血肉丰满、风采各异的“个体”身上,都是无效的。因此他“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因为“零零碎碎的信息和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但今天的教育,依然痴迷于零碎的知识、“呆滞的思想”,并为这零碎和呆滞所困囿,数十年间毫无进步与发展,想想,便觉得悲哀。

“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怀特海说。教育,如果不能使人的思想、精神、灵魂更具自主发展的空间,又有什么用呢?

8、《给教师的建议》

说苏霍姆林斯基影响了中国几代教师,应该不算过誉,《给教师的建议》也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教育经典。

十多年前读到,至今仍能随口道出这样的句子:“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始终不要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尽管现在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大多是常识,但是今天的教育,因为对常识“常常不识”,所以离常识较远,甚至出现很多违背常识的“反教育”行为。

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真正遵从这些常识,践行这些常识,我们的教育面目,或许就能更好一些。

9、《教学勇气》

这些年来,就我的观察和发现,一线教师最喜欢读的书,往往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国内的教育著作,也大多致力于此,而缺乏对教师心灵层面、精神世界的关注。这让我们的教育陷入了“技术至上”的误区,也让很多教师“沦落为教学的工具”。

这本书的副题是“漫步教师心灵”。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肯定会有痛苦和困境,如何摆脱?帕尔默认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换句话说,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和喜悦,只能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理解职业使命,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既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呵爱学生的心灵。

2007年3月,我发起并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知行社”,期望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助益于教师的成长。刚开始并没有什么底气,读到帕尔默说的“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育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后,顿时有了继续的信心和勇气。

一转眼,“知行社”10年了。我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在这个共同体里获得了成长。

10、《佛学的革命》

我们都是燃灯人——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自己,也照亮和温暖每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这是拙著《幸福教师五项修炼》自序里的话。

“燃灯人”这一说法,看似与赵越胜的“燃灯者”有关,实际上,来自20多年前所读的《佛学的革命》。书里引有台湾诗人周梦蝶的诗歌,其中一首,就是《燃灯人》。虽是片断,但意境梦幻、迷离,情绪绵缠、纠结,一见倾心,便念念不忘。

《佛学的革命》以《六祖坛经》为主线,穿插其它禅门典籍的公案,“演义”出禅宗六祖慧能的得法、传法经历,让我非常喜欢。因为这个“喜欢”,便将这本借来的书贪为己有了——虽然在接下来的20多年光阴里,它大都落寞地呆在书架的某个角落。

2011年9月,偶然间读到***的一本小册子《认识佛教》,突然有所触动,20多年前读到的那本书,像一道灵光,引领着我从禅宗的角度,来审视和发现教育,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就了两本小书:《幸福教师五项修炼》《跟禅师学做教师》。

因为这样的机缘,2016年底,新书《阅读照亮教育》出版时,我在自序中有感而发:

“很多时候,你无意间读到的某本书,甚至某句话,都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成为命运之神预设的一条神秘而美妙的‘线索’。也许事隔多年,你才会意识到:原来,一切‘后果’,都有‘前因’。”

而这里罗列的10本书,或许都可算作我今生今世的“前因”,至于最终的“后果”,还得留给未来的岁月和阅读。

(0)

相关推荐

  • 教师的尊严要靠自己去实现

    教师的尊严是一个陈旧的话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观,幸福指数也有了明显提高.但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还是找不准人生的正确 ...

  • (原创)读书随笔:我和我的理想教育梦

    今天再次拜读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让自己的心灵再次得以洗礼和震撼.在文中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我:我终于明白,凭一门专业课的教学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教师没有 ...

  • 四大主因值得反思,为教师立尊严刻不容缓

    是什么导致了跪着的老师 最近教育部长陈宝生的一个讲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在谈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时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这句话很好 ...

  • 二胎妈妈离婚后的自述:十几年的养育,他终于长成了我期望的样子

    我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老大12岁,老二8岁的时候选择与丈夫离婚. 离婚的原因是:前夫总是去赌博,还脏了我弟弟的死亡赔款等种种原因. 离婚后,老二选择跟了我,老大跟了我前夫. 毫不例外,不久后我和另 ...

  • 长成妳喜欢的样子

    爱情的样子 [爱情的样子] 就这样的距离 不远不近 就这样的依赖 不离不弃 你望着我 我看着你 这满眼的繁花 也不过 只有你和我 就这样的生长 怒放,流香 你香了我 我香了你的梦 爱情呀 不过 也就是 ...

  • 别让孩子长成我们厌恶的样子……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罗玲的空间 ,作者罗玲 罗玲的空间 分享罗玲的育儿理念,心灵成长的感悟!家长的心灵加油站! 我看到一个现象: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大多还比较单纯,到了三年级,似乎就看到有些微妙的变化. ...

  • 我们在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想拥抱的 并不也会拥抱你 早晨和炯炯,还有一个跑友去大明宫跑步. 先说下,炯炯就是以前文章中提到的老三,她说炯炯比老三好听,但我觉得老三比炯炯笔画少好写,但决定权是炯炯,所以就炯炯,炯炯吧!光明而又 ...

  • 我只是想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我只是想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一) 记得小时候割麦子 我和妹妹拿着大大的镰刀 弓着腰 割呀割 腰疼得直不起来 我们还咬紧牙关坚持着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 "别看我家是女娃子 但是我们也不比别人差 ...

  • 五月,期待一切都努力长成最美的样子。

    五月,期待一切都努力长成最美的样子.   大朵大朵的蔷薇开得真是醉了,一个屏幕装不下. 四月最后一天,站在黄昏微寒的风中看过去,它们都还是娇滴滴的嫩黄色,瞬间就将眼睛点亮了.尽管色调单一,却也柔和饱满 ...

  • 流水与原石,让庭院变成你心中期望的样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梦想庭院,爱庭院,在这里你会看到有趣味,有情调的庭院生活,让你感觉风景不在远方,而在身边! 庭院微景观 专业的庭院景观设计.别墅花园造景.假山水景塑造.防腐木户外家具.户外铁艺制作. ...

  • 高考日记(九十三):时光的流逝里,你长成了希望的样子

    2021.6.4  晴 晴好的天,总是让人心情愉悦. 教学楼的格局是开放式的,夏天的阳光可以毫无遮拦地照进走廊里来.教室的门窗都开着,亮堂,透风,朗朗的读书声,是清晨最美的风景. 高三教学楼的对面是高 ...

  • 【佳作有约】| 张鹏程作品:活成母亲期望的样子

    大漠独行作品 1 佳作有约 1 "经历过了,但是,还是隐隐的心痛.经过了生死离别,才算真的长大.接过母亲的守望,守望中,站成寒冷中的暖色.生活中还要继续前行,活成母亲期望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