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六十七岁,与刘禹锡饮酒吟诗,是炫富还是自嘲

我们都知道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同科及第,是终身诗友,被人们称为“元白”。元稹因病早逝,元稹去世以后,白居易又和刘禹锡互相唱和,诗酒往来,又被人们称为“刘白”。

白居易和刘禹锡这两个大诗人仕途坎坷,匡时济世的愿望都没有能够实现。白居易因为武元衡事件被贬谪江州。刘禹锡因为永贞革新运动而被流放。他们一生远离朝廷,在地方为官。

但是他们两个人也是幸运的,不但长寿,而且晚年都回到了京城,被安排在东都洛阳。刘禹锡任太子宾客,白居易任太子少傅。

虽然依然是闲职,没有什么政治待遇,但两个好朋友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他们既是同年出生,一生的坎坷经历相似,又有共同的诗歌爱好,因此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上面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写一次喝酒的情形。从题目来看沽酒闲饮,就是买了酒来喝,猜拳行令,引经据典地吟诗作对,清闲高雅,富有意趣。而且不止于此,还要约好下次相会的日期。

这首诗的首联跨度很大,概括了从少年到老年的生活状况。虽然白居易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也是在一直为官,拿着俸禄,不说大富大贵,生活还是过得去的。

年轻时尚且没有苛刻自己,现在年老了就没有必要过于节约,该喝酒欢乐时就要潇洒,不要舍不得那几个酒钱。钱是身外之物,享受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颔联承上启下,写饮酒的欢乐,突出一个“共”字。两个人争先解囊付款,用十千钱买得一斗好酒。朋友相会,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热情接待,这是人之常情。

此时此刻,仔细看看对方,两个人的额头都爬上了皱纹,头发也已经斑白。他们都出生于722年,已经六十七岁。过去历历在目,相同的命运让他们更是相互怜惜。

颈联重在写吟诗作对。他们以饮酒为乐,但不是市井之徒那种纯粹的大碗吃酒,而是像李白一样酒助诗兴。他们划拳行令,写起诗来旁征博引,驰骋想象。

两个老人饮酒吟诗,自得其乐。这种醉酒之乐,这种诗歌吟咏探讨之乐,比起那些歌舞管弦音乐的热闹来,不知道要胜过多少倍。

但是只此还不够,诗的尾联还写出相约。那就是待到重阳佳节,家里新酿的菊花酒成熟了,他们两个人再一次相聚,一起畅谈人生,不醉不散。

纵观这首诗,五十六个字就把两个老人晚年饮酒吟诗的乐趣完美地记录了下来。他们仿佛是在醉酒中极力地忘记过去的尊卑荣辱,寻求一种心灵的宁静。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认为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是一种自我炫耀,说他既是是炫富,还是在显示自己的清闲高雅和老资格。

白居易当真是在炫耀吗?我认为不可能。尽管诗中不忧生计、十千买酒、陶然共醉等的细节描写,看起来是有点不差钱的味道,但实际上是另有寓意的。

一是突出了两个诗人的友谊。白居易花钱买酒如此之大方,正是因为要好好招待刘禹锡,是尊重朋友的表现。而刘禹锡也是争着付账,可见这是人之常情,并不是摆谱。

二是以乐写忧。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年出生,宦海沉浮的经历又极其相似。现在虽然已经到了晚年,那些痛苦的经历仍然不会忘记。他们饮酒吟诗,是苦中作乐,是有意要回避和忘记过去。

三是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白居易和刘禹锡都是人才,但一生不为朝廷所用,多在地方上为官。即使现在调回京城,也是担任一个闲职。没有事情可做,落到只靠饮酒吟诗打发时间。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写解囊沽酒、痛饮狂歌的快乐,又好像是在炫耀。实际上两个诗人是在自嘲,他们同病相怜,心照不宣,对经历的人生苦难有口难言。现在一切都已过去,唯一的是乐观旷达度过余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