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门、吵架、找关系,新车出了质量问题退换货到底有多难
百车全说
一个会说故事的汽车自媒体
1
前不久双十一扫货,战利品陆续快递到家,我买东西一般都是深思熟虑之后才会下手,但是家里那位不会。
所以,我买回来的平衡车和指纹锁都很满意,但是夫人买的一堆东西中有一样很不满意,是一个杂牌的眼部按摩仪。因为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并且商家赠送了运费险。所以这件东西很快就打道回府了。
这次双十一购物经历整体还是非常满意,说到底,因为占了点小便宜,感觉很爽。
其实只要是消费,人人都想占点小便宜,但也仅仅是占小便宜而不是买便宜货。这年头,贵的东西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但是便宜的东西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
我买的平衡车和指纹锁都是一线品牌的爆款产品,夫人买的杂牌眼部按摩仪,是双十一当天该品类折扣力度最大的商品。我购物的原则是高价优质,但夫人购物原则是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性价比高。所以我没有遇到退货的困扰,她遇到了。
我现在如果要买一个商品,习惯的操作方式是,先打开盖得排行看一眼,然后去新浪微博搜索一下关键词。这是一波很骚的操作,因为我不相信淘宝的评论区,很假。
微博上经常有真实用户的使用线索,我们要耐心寻找,哪怕仅仅是一条:今天我买了xxx,好开心。我可能也会私信一条信息给他,问他最近这个东西用的感受怎样?在这种没有利益关联的平台,我更相信用户真实的评价。
2
在汽车消费领域,客户占商家便宜的事并不多见,反倒是客户被套路比比皆是。商家套路客户之后自己赚到钱了吗?其实并没有。最终卖车的人抱怨不赚钱,买车的人抱怨服务差。
其他的都不谈,就拿退换货这一件事来说,在汽车消费中,整车退换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有三包法规定,新车如果出现转向系统问题,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露,消费者有权选择退换货。
细则中还详细描述了具体的退换货标准,比如在三包有效期(60天或者3000公里)内,发动机,变速箱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同一主体,累计更换2次后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等等。
但实际操作中,交了税,买了保险,上了牌照的新车,哪怕就是百分之百的质量问题,商家还是以修为主。理论上讲,没有修不好车,因为既然在质保期内,4s店肯定哪里坏了换哪里,因为这笔费用厂家买单。
可如果是产品设计缺陷,即使60天内或者3000公里内发现了问题,更换了零件,之后出现问题,还是很难维权。并且,在三包有效期内出现这种车辆核心部件的严重问题,并且两次维修都没有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修好的概念就是可以“正常使用”。
但很多慢性病,其实也可以“正常使用”,比如机油消耗过多或者是机油增多,别说退换车了,就是索赔发动机都是困难重重的事。为什么呢,因为运动员和裁判员都是一家人,消费者说了不算,也没有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站出来说了算。
我们不能指望互联网能够把汽车消费变得透明,但是我们可以期望让明摆着消费者吃亏的事得到公平的对待。
即使如今网络购物平台大多实行无理由退换货,我们想过没有,这些换回的二手货都去哪里了呢?
我亲眼见过一个同事,在某东购买手机,前后免费更换了7部不同款的手机方才罢休,他是占到小便宜了,但是其他消费者呢?
另一个同事,在某东买到的油烟机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但他没有选择退换货。为什么?因为当时打折力度很大,他还是觉得划算。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想一想,真相只有一个,我们不是柯南也能猜得出答案。
3
新车消费单价高,频次低,而且除整车消费外,还涉及保险,购置税和牌照等等附加费用。因此一辆车出了问题,退换货的成本实在太高,没人愿意承担。
而消费者嘴上经常喊着“不行,必须给我退!”其实心里也很清楚,维权之路充满荆棘,异常坎坷。因此,最终大多以妥协收场。得到的解决方案,大多是维修好之后,给予一些赔偿。
我在想,网络平台不是善于使用大数据分析么,每一次的客户故障处理和赔偿方案,最终都是双方妥协后的结果,那么每次的赔偿比例能否汇集到云端综合分析,最后给出一个标准来统一执行呢?
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整车完全实现线上销售就能更进一步了吧。
“选车我很行90秒短视频大赛”
我们需要您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