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章名曰:中正者生。

何谓中正者生。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以其化生,方有天地万物,以其化育,天地万物方能恒常依存,生生不息。何谓化育,或者说,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同时,化育给天地万物了什么?其实,依老子对天地万物之观,悟出的大道——世界观来看,天地万物为阴阳所化。阴阳,在人类过活到今天,已经从很多方面,得到实证。只是今天实证的阴阳,意义又不同于老子的世界观思想。今天的阴阳实证,旨在说明这个世界有一个无限的发展,阴阳永恒存在,就会有万物的无尽化生。而老子是最早认为宇宙是阴阳化生的结果。阴阳又何来?老子认为,阴阳是由混元为一的“无”化生的。而这个“无”是一切存在不可致诘的无名之有。这个无名之有的“无”,有其妙用,其妙用在于,化阴阳而生天地万物。

阴阳为何物。它由无名之有的“无”化生,阴阳的本质就是无名之有的“无”,阴的本质为无,阳的本质为无。所谓的无,是无形、无色、无声之混浊存在。阴之无,也如此,即无形、无色、无声,阳之无也如此,所以它们的本质为无。但阴阳以各有其无,相互吸引,这是阴阳的相待性,同时阴阳又互为相反,这是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而它们的相待性,又让它们互为吸引,自然地合为一体。合为一体,即无无化生,相互对立,又为它们的下一次合为一体再化生提供基本保证。这就是无无而生的阴阳之道。

混元为一的“无”,把自己的“无”化育给了它化生的阴阳,阴阳在其相对相待的分分合合转化中,化生无穷无尽,但这无穷无尽的根本是“无”,即生而不生,有而不有,为而不为。

老子观天象,观物象,观人象,悟出大自然的这一奥妙,为其名曰道。老子用道来表示宇宙万物其生其有的律动。他在四十二章里这样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即混元而合的“无”,由“无”化生阴阳为二,阴阳的分合转化,有了和。

和是什么,老子把和描述为“冲气”,冲,是虚,在无限的虚空里,阴阳分分合合转化为气,清气上升成天,浊气下降为地,于是万物生焉。天地万物由阴阳合和而成。和,是天地万物不自生的关键。生而不生,有而不有,为而不为,是和的妙用体现。天地万物,皆由阴阳合和而成。

老子为什么把归根(道)说成是守静守善无为,这是观人象的老子思想,在这个世界上,天地万物自然归根守道,无知无欲无为,万物的生生不息常恒依存,是道育于万物的结果,但人有知有欲有为,虽也来自天地,由道化生化育,但常常叛道离道,所以,老子把人之归根守道,简约为无知无欲无为,无知无欲是谓守静守善,为而不为,是不自生。

我在这里,先把老子所说的道之大用再给予概说。主要是想说阴阳之道和人生的离与合。阴阳合和,化生天地万物,并将阴阳的分合转化之和化育给天地万物,使天地万物以其永恒的中正平和生生不息。所以,阴阳在天地万物其身,其律动呈现为自然无为之情态。就是说,天地万物,不用道来或命令或驱使或强迫,天地万物自己就会永远保持阴阳的平衡而不纷然混乱,生之有理,长之有序,循环往复,自然而成。这是道化育天地万物使然。就是说,道在化生天地万物的同时,赋予天地万物如此自我平衡的阴阳机制。这也是我所说的阴阳之妙用。

人与天地万物之不同在于,人有知有欲有为。是人的有知有欲有为,导致人生的阴阳失调。阴阳不平衡,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在内,形成气郁苦闷焦躁疼痛不安,在外,病魔祸患缠身,不得安宁。

人有身心,我先从人身说。老子在第六章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神,谷者,是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赋予一切存在的“无”之大根,谷为空虚,万物有如此之“无”,即生命之空虚的部分存在,万物才能生而有存,存而有恒,有恒而有常,有常而有命。所以,老子说:“常乃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之身,无谷则无神,无神则命。神,是人身之主,无形无色无声,所以,神可以说就是道对人身之化。谷,是道之神存在于人身的地方。道赋予人身有谷,再把神安放在这个谷中。人身可亡,谷神不死,这是老子的“人道”思想。

那么,人在自己的生存里,又是如何与天地合呢?老子说,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玄者,鼻孔,牝者,人之口。人的鼻孔吸天之气,人之口进食地之精华。气为阳,精为阴,有了天气之阳,又有地之阴精,人与天地合,天地为人之根,所以,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地之物,进食则为人之精,天之气,吸纳则为人之真气,精气合和则为神。人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别,又有不尽之欲,进食或不得或厌足,入内,导致阴气有盛衰;污浊之气,吸之不养或有损于内,损神害命。万物养生,养神,养命,但须合阴阳之道,偏废则换衡,失衡则伤身害命。

再来说心,人心何来。佛家说得最彻底,六根六尘六识合而生意生识,意识转念之念即为心,一念生真,一念生妄,一念为善,一念为恶,念念之心,是谓善恶。人心惟危是说,人心转念可为善,转念又可为恶。所以,佛家要人禅定,诸法皆空,空心,即无善恶。老子认为,人有知有欲,知、欲生心,无知无欲则无心,无心者守道不自生;正知正欲则正心,正心者为而无为;妄知妄欲则妄心,妄心者为而作乱。

无心者,与天地合,天人合一,没身不殆。正心者,身心合和,精气饱满,阴阳中正,神态自然。妄心者,伤神害命,神去鬼来,不可长生。

人身为阴,人心为阳。阴阳合和,即正身正心之中正平和。正心为阳,妄心为阴,妄心加身阴,阴阴相谋,必生祸患。

阴阳合和谓之神,阴差阳错,神去鬼来。鬼神者,心之所生。正心生神,妄心生鬼。所谓鬼迷心窍,是说心有迷惑,鬼有所生。

一国一家,悉皆如是。民本为阳,君轻为阴。阴阳合和,国宁民安,阴盛阳衰,天下失根,阴气不足,天下昏乱。家君为阳,家人为阴,阴阳合和,万事则兴。阴阳不合,天伦丧乐。

关于阴阳和鬼神的话说了很多,当然,鬼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出现,有着不同的意义。这里,我根据老子道的思想观念,解说了鬼神的意义。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在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时,直接说到鬼神,先解鬼神之义,便于理解这一章经文。下面,我们通读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一句字面义,和比喻句式很容易理解,但看似易懂的经句,常常有难辨之处。

治大国可谓大事,烹小鲜,可谓小事,由此,可以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着这样的含义:治理大国,应当从细事做起,不要认为,治理国家就是只做大事,不管细事,或者小事,不属治国之事。

这样理解,接着又有了问题,何谓小事,何谓大事?

与国家相比,民众民微,百姓吃喝睡觉之事,可谓小事,可谓细事,那么好吧,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好百姓吃喝睡觉的事情。相想老子的话,很快就明白了,当治理好百姓的这些细微小事,就会民安国宁,其治太平,这又何偿不是大事。民为本,国为轻,孰大孰小,治国者,当有所分明。

其三,把烹小鲜事做得好,才是治大国之大策,要策。

我想,老子这句话如此比喻,其义应该在此。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以道莅天下,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的接应,概括“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以道治理天下。这里的天下,指的是民,百姓。这就肯定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在说治国就是管理好百姓的细事。这就是以道莅临天下之民。

其鬼不神,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每一个人都有正心,也会有妄心,正心生神,妄心生鬼。治国以民为本,民心正,不生妄心,正气冲霄,百姓精神自在安逸,邪气不侵,百姓个个为神,而非鬼。若是治国不以道,民众只能神变鬼。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什么是神,什么是鬼?正如前面所说,阴阳合和,人心有神,有神长生,故说,神不伤人,阴差阳错,不能合和,鬼魅夺神,人心有鬼,其生不长。

所以,治国爱民是一回事,爱民,树民正气,使民成神,不爱民,邪气丛生,使民成鬼,治国之大患。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树淳正民风,爱民如子,治国者治而不伤民,是谓圣人不伤人,把治国者之治喻为圣人之为。所以说,圣人亦不伤人。

神不伤人,是说,正心正气,是谓神,可使人长生,故谓不伤人。如此说,圣人亦不伤人,树正气使民成神,可使民长生,亦不伤人。岂不是说,治国者即是百姓之神也。

所以,老子最后说:

夫两者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神可使百姓长生,上德可使百姓安宁,百姓安则国宁。这就是上与下之德在这里的合和。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德经上》文言文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十八章 第一段: 上 ...

  • “谷神”是谷中之神?“玄牝”是《周易》太极?果真是玄之又玄

    <老子>第六章的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最重要的两个词汇就是"谷神"和"玄牝".那么,什么是 ...

  • 第二部分《道德经》译文1-36

    ​第二部分<道德经>注释 引 言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是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智慧结晶.其以阴阳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天地万物生长变化规律,也是 ...

  •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 ...

  • 深度解析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大家好,这里是三宝易学堂,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首先我们来先看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 ...

  • 《道德经》第六十章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道德经>第六十章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就像煎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②终日行不离辎重③,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奈何万乘之主⑥,而以身轻天下⑦?轻则失根⑧,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 ...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六十章  治大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家好!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六十章 ...

  •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释: 谷神,识神,元神,灵魂.这些都是指人体肉身的主宰,只是叫法不同.修炼界讲"谷神不 ...

  • 《道德经》第六十章:以道治国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大国,像烹饪小鱼.以大道治理天下,鬼也不显灵作祟:不是鬼不显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