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食印的老逄和他的大大梦想
70岁的逄焕健,有一个被搁置了十几年的心愿——做一个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园。
在他的设想里,人们走进园门,就能看到些传统农具和老式作坊,往里走会有一条以中式面点为主,囊括山东特色美食的饮食文化街,园子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收藏中国各地面食模具最多最全,集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中国食印博物馆。
食印,这是逄焕健自己造的词,指的是一种雕刻出花样,用以美化食品的模具。一些地区叫糕印、粿印,也有叫糕模、菓模的。在他的家乡青岛,叫作“饽饽榼子”。在考察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面食模具后,他想到了这个统一的,既能概括使用范围,即“食物”,又能体现使用方法,即“印制”的词。
逄焕健收藏的部分食印
过去,用这种模具制作的食物,不是平日可以吃到的,须得是岁时年节、人生礼仪等特殊日子里才能享用,且每个日子都有其特定的花样,每个花样都是一句吉祥的祝福。
以胶东地区为例:
婚礼用象征爱情或生育的鸳鸯、金鱼、龙凤、莲蓬;
生日寿诞用代表长寿福气的寿桃、佛手、蝙蝠捧寿;
清明的面燕,寄托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端午的五毒,为孩子驱邪避凶;
七夕的“巧果”(有葫芦、寿桃、石榴、老虎、蝙蝠、花篮、瓜果等数十种花样),是女孩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意;
中秋以月宫和玉兔,祭拜月神,祈盼团圆;
春节的面鱼、元宝,寓意年年有余、招财进宝。
……
凤凰榼子,推测为元代
中秋月宫榼子,上刻嫦娥、玉兔捣药,二龙戏珠等纹样
法螺莲花形榼子,为祭祀佛祖专用
用于春节的面鱼和银锭形榼子,推测为宋代
青岛人把这种面点叫做“榼花”。将白面掺入鸡蛋、糖、油、牛奶和成,用对应图案的榼子印制成型,入锅或蒸、或烙、或炸,入口香甜。它是特殊时节,人们表达仪式感和祈福纳祥的重要媒介,是贫穷年代里的浪漫主义。
这些年,逄焕健收藏了上万件食印。以胶东地区为主,覆盖全国各地,包括多种材质(木、石、玉、锡、陶、瓷等),时间跨越汉唐至近代。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器具,在他有心的搜集整理下,已然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文化课题。
人物、寿桃、葫芦、狮子形榼子(正反两面),年代未知
武士形榼子,推测为晚唐时期
石雕鱼跃龙门榼子,上雕寿桃、石榴、银锭、方胜等
莱州石雕榼子,上刻月宫嫦娥玉兔形象
莱州玉面鱼榼子,推测为清代
砖雕寿桃榼子
民国锡质喜字榼子
莱西黑陶馒头榼子
清宫大内饽饽房使用的榼子,应为造办处制作,雕工精细
雕刻精细的茶点榼子
糕点铺广告印版,上书店名、地理位置和主营项目
一块尚未破解的榼子,内容年份未知
民国孙中山形象榼子
他着手收藏的那些年,工业化机器大量出现,西点开始流行,食印文化和传统面点逐渐式微。顺应时代改用机械化模具生产的中式面点,大大失去了原有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这也是他想建一个食印博物馆的原因。”今天的人应该知道我们的先人如何热爱生活。“
许多年前,当他还是个四五岁的孩子时,奶奶也曾用饽饽榼子为他做过可口的点心。那些塞进去的面团,怎样磕出了鱼、石榴和元宝,长大后,他曾一遍遍地想起过。而那只饽饽榼子也在十多年后,成了他的第一件收藏。
在他前半段的人生里,饽饽榼子只是他的一个民俗情结,书画才是他生活的重心。
从青岛市总工会宣传部到市委宣传部,再到下海成立一家以书画为主的文化艺术公司,他从没离开过热爱的艺术行业。那些年,他策划过许多大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发了大量优秀的文创产品,还在青岛日报开设了艺术大观栏目,推介艺术家,评论书画作品,在青岛文艺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逄焕健在青岛日报上开设的艺术专栏
他边经营,边收藏,藏品以书画为主,还有些剪纸、木版年画、饽饽榼子、纺车等民俗藏品。如果没有后面的事,他可能会是一个专业的书画收藏家和一个业余民俗爱好者。
2005年,逄焕健带队去韩国进行青岛奥运城市推介工作,在几家酒吧的墙上,看到了家乡的饽饽榼子。它们被装裱入框,打上灯光,成了非常漂亮的艺术品。他深受刺激,一方面感慨韩国人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一方面又愤懑于国人的忽视,让自家的宝贝流落异国他乡。
自此,他便有了抢救保护的意识,回国后,就立刻投入到大力度的收藏中。他跑了许多城市的文化市场,跑遍了山东的各个乡村。从农民的火坑里,从外国商人手中,一件件抢救着。后来,当他得知有20多个藏家也在收藏饽饽榼子,又用了三年时间高价收来了他们的藏品,其中不乏许多精品。
收藏室局部
彼时,他手里的食印已有五千多件了,抢救保护工作初步完成。
在后续研究的过程中,逄焕健深刻意识到了它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这些出自民间、装点生活的艺术形式不应该就此消失,它所承载的向上向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现代社会极为需要的品质。他想,食印中那些寓意美好的纹样,如果回到今天的面点、糕点、茶点之上,回到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仪之中,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耕耘书画艺术领域多年的他决定把重心放到这个偏门的领域来。人生的后半场,他想为它做点事。
逄焕健在整理藏品
这才有了开头打造齐鲁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想法。
2008年,他在青岛崂山区看好了一块200亩的土地,又拉来了北京一家企业的赞助。政府还专门为此召开过两次研讨会,大家都很激动。只差临门一脚,他的身体却垮了。4月份,他检查出了肺癌。
触手可及的梦想,不得不就此搁置下来,在他与疾病对抗时,那块土地挪作了他用。
2009年,他以收藏5379件食印的数量,获得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证书,多家媒体涌来。每一次的采访,他都会讲述自己的食印博物馆、民俗园计划,寄希望于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希望有年轻人参与进来,一起研究、开发。
“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右)
对于它的市场前景和社会价值,在艺术界和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他非常有信心,无奈大病初愈,年事渐高,许多工作也是有心无力。他说绝不会让这堆东西成为烂木头,所以看到年轻人就忍不住要讲一讲。
他像一个执着的老农,一次次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等待着一个未知的可能。
只是,十多年过去了,老逄还在等。
文字:特约撰稿 吴怡
回顾阅读
在荒凉的土地上,绣最鲜艳的花
黄河边的农民艺术家和她的伯乐
懂艺术的工匠和会造物的艺术家
🔼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