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者之国
有时候,上天是非常疼汉文帝的。在汉文帝登基的头一个年头,除了那些丰功伟绩之外,上天还送给汉文帝两个礼物。
三月,刘氏家族辈分、资历最高的楚王刘交薨,以后刘氏族长就是铁了心跟着汉文帝混的燕王刘泽。真要有谁串联刘泽颠覆汉文帝也不行,因为楚王刘交是汉高帝刘邦的亲弟弟,而刘泽只是占个大辈。由于不是刘邦的亲弟弟,这样的大辈只有跟着皇帝才有饭吃。
八月,汉文帝最忌惮的对手齐王刘襄薨。刘襄弟弟众多,在史书上能留下姓名的就有十三个,除了大家熟知的刘章和刘兴居,还有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这些名字很陌生,但是在后文中,乃至“七国之乱”的时候,这些名字还会被提起。总之呢,首代齐王刘肥很能生,他的这群儿子都服刘襄。但是刘襄死了,刘襄的儿子刘则继位齐王,那这些叔叔辈的,可不听这个侄子的。别说刘则了,连刘章都不能成为齐王家族的领袖。最起码刘兴居都不听刘章的,山东境内的这些弟弟们又觉得刘章这个内应太怂,那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居然没能夺取兵权。总之刘襄年轻轻的一死,期望家族就剩下了四个字:群龙无首。
这样一来,能成为汉文帝对手的,已经没有了。齐王家族一盘散沙,淮安王刘长勇而无谋,对于汉文帝来说,这可真是君临天下,皇位稳固。
汉文帝当了一年的圣人,不代表他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他成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皇位,而不是真的想要为了天下苍生当个圣人。汉文帝二年,刚过完春节,伟大的革命家、阴谋家、政治家、导演、影帝陈平同志,不幸永垂不朽。陈平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说他是实力派的话,他是靠脸赚得了第一桶金。说他是偶像派的话,陈平是靠着实力一直稳居相位。不算上前少帝和后少帝的话,陈平也得算是四朝元老不倒翁,除了他自己战略性申请,这么多年来陈平的爵位和官职一直上升。陈平和刘邦这对君臣互相能发现对方人渣名声背后的闪光点,从而惺惺相惜,互相欣赏。陈平出身低微,所以贵族出身的瞧不起他。而他跟刘邦晚,所以底层出身的那些元老也瞧不起他。陈平善阴谋,所以武将瞧不起他。但是就这样一个人,得到了刘邦的绝对尊重。刘邦为人轻佻,动不动就骂人,甚至还和周昌在宫里上演追逐战,最后刘邦还坐在周昌的脑袋上进行君臣对话。唯独对陈平,刘邦做到了以囯士待之。而陈平也做到了以国士报之,不管怎么说,陈平排除万难,把江山还给了刘邦的儿子。这对君臣完成了跨越生死的有始有终。
陈平一死,对朝廷的影响极大。朝中一共有俩丞相,周勃请病假在家,现在陈平死了,如果汉文帝不意思意思请周勃出山,显得皇帝不大器。但是就周勃那个脑子,你给他意思意思,他一定会当真。所以,汉文帝在陈平死后下旨,让长安城的王、侯都回到自己封地去,在朝中有官职不能走的,也得把各自的太子送到封地去。完事汉文帝跟周勃客气了客气,让他回来主持丞相的工作。
按说这时候周勃赶紧趁此机会回封国享福多好,人家平阳侯曹窋年纪轻轻的都急流勇退回封国享福,但是周勃愣是认为此时是他出山主持大局的时候。本来在家养病的周勃突然没病了,雄赳赳气昂昂的回来担任丞相。这种花式作死,奠定了日后他悲剧的结局。
周勃是出山了,还担任独相,但是依然改变不了他不懂业务的事实。那么丞相的业务由谁来负责呢?这不嘛,当年韩信的副将,张苍一个人处理周勃和曹窋两个人的工作。张苍任御史大夫,而御史大夫有副丞相的职责,所以在陈平死后,朝中实际的总理就是御史大夫张苍。
张苍是个全才,当年靠颜值出道,靠颜值免罪。但是他确实靠实力随着韩信大战河北,凭实力计算钱粮无误,凭实力研究历法,凭实力精通音律。有他署理政务,汉文帝就清闲多了。
陈平死后一个月,出现了日食。汉文帝赶紧下诏,颁布四条政令。其一,要求群臣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其二,下令群臣举荐贤良之士,担任各级官员。其三,进一步轻徭薄赋。其四,减少宫廷使用的马匹,多余的马匹调拨给驿站使用。
这道圣旨一出,汉文帝的圣明直追尧舜禹汤。但是,随着汉文帝的权利越来越大,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帮所谓“贤明”之士,也都成了阿谀奉承之辈。老跟一帮只会说皇上圣明的人在一起,再圣明的人也会不圣明。汉文帝突然发现,打猎是个很好玩的游戏。一天出去好几次,比当年的吕禄瘾还大。关键是在一帮人的夸赞下,汉文帝觉得打猎也不影响他当圣人。
在古代一提起明君诤臣,最有名的当属唐太宗和魏征这两位。魏征直言敢谏,唐太宗虚心纳谏。但是,终太宗一朝,也仅仅是只有一个魏征。既然唐太宗喜欢别人提意见,为什么别的大臣不跟着魏征学呢?而且,魏征一生进谏两百多次,有一件是大事吗?无非是关于礼法上的一些事为主。其实当时的国之栋梁,还是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还真不行。事实上魏征最大的作用,就是衬托的唐太宗像个明君。他是有特权的进谏,别人不行。其实跟唐太宗比起来,汉文帝更像个虚心纳谏的典型。他身边的“魏征”不止一个,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比如咱今天说的这位,言辞就很犀利。
说的就是汉文帝二年,陈平也死了,赵佗也服了,周勃也架空了,刘襄也不在了,张苍办事又很让汉文帝省心,再加上一帮阿谀奉承之辈喊着皇上圣明陪着汉文帝打猎,著名思想家贾山站了出来,给汉文帝上书了一篇历史上大大著名的奏章。
这封奏疏写的非常棒,很多道理放今天也很适用。贾山说皇帝的权利和威严,比万钧雷霆还要大。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皇帝请求群臣提意见,又有谁敢真的去挑皇帝的毛病呢?再遇上皇帝不爱听意见的,那就更没人提意见了。没人提意见,国家就危险了。比如说周朝的时候,天下百姓要供养一千八百个诸侯。但是各诸侯生活富裕,老百姓手里也有余粮,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还算不错。结果到了秦朝,全天下的百姓只供养秦始皇一个人,但是老百姓倾家荡产也不够朝廷要的赋税。秦始皇能吃用多少?他无非也是出去打打猎而已。那为什么比周朝一千八百个诸侯消耗的还要多呢?原因就是周朝诸侯在收取赋税的时候会量百姓之力而取,而秦朝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取。秦朝老百姓民不聊生,秦始皇时代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的时刻。但是秦始皇不知道民间疾苦,周围大臣都说他功德盖过了三皇五帝,让秦始皇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皇位能传之万世。大臣们歌功颂德,没人敢告诉他实际情况。
为什么大臣们不敢告诉秦始皇实际情况呢?一来是秦始皇不爱听意见,二来是秦始皇杀害了不少谈论朝政的儒生,罢免了不少批评朝政的大臣。剩下的就是歌功颂德之辈,一群无耻之徒,让秦始皇在危机中都感到歌舞升平。
皇上登基以来,实行仁政,重用贤才,轻徭薄赋,天下太平。每当有诏书颁布,老百姓就算老弱病残,也拄着拐出来听圣旨,老人家都舍不得死,希望能看到陛下以德治国的成果。今天四方贤才都来辅佐陛下,而陛下整天和一帮猎人一起玩乐,这叫人家怎么提意见?提意见就得得罪目前受宠这帮猎人,这不让天下贤才绝望吗?古代有个制度就很好,大臣不得跟着君主游玩。这样才能保持大臣的品格和节操,如此大臣才能时刻约束自己,知道当官是来办事的,不是陪着领导玩乐的。本来一个品行端正之人在家读书学习了很长时间,结果到了官场就看到了这景象,也学着去溜须拍马,打猎玩乐,这就是学好十年功,学坏一分钟。皇上目前的行为,太有伤国体。
这话搁后世王朝谁敢说啊?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哪个得宠大臣、权臣不是投皇帝之所好才出将入相的?历史上留下奸名的那些重臣,无一不是靠陪领导玩上位的。比如王莽,是靠伺候领导上位的。十常侍,是陪皇帝玩上位的。蔡京,是陪着皇帝写字上位的。严嵩,是靠写领导爱看的青词上位的。和珅更别提,那是乾隆的最佳玩伴。甚至包括一些能臣,也得靠这个路子上位。不拍马屁,韩世忠得和岳飞一个下场。不求领导,戚继光没机会建功立业。袁崇焕照样也得给魏忠贤立生祠。
当这一切都成为惯例之后,贾山这样的人就会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家不愿意提起他。不过汉文帝看到贾山的奏疏之后,感到有理。他靠着个人节操,不再和大臣嬉戏游玩。只要有人进谏,汉文帝哪怕正在路上,也得停车接奏章。别管奏章说的对不对,汉文帝都认真的去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断不会因为大臣说错话而发雷霆之怒。
其实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能做到汉文帝这样的真不多。榜样的力量是伟大,前提是这个榜样的行为是别人可以复制的。中国历史的走向就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汉文帝的做法后世君主不愿意去学,所以提起明君,皇帝们总爱标榜道德有亏的刘邦,后来还有善于炒作的唐太宗,到了清朝基本上就独尊朱元璋一人,没人提汉文帝。原因就是后世帝王很难跟汉文帝去比,由于不自信,所以不敢像汉文帝那样放下身段。总觉得跟刘邦比朕不说脏话,跟李世民比朕不篡位,跟朱元璋比朕有文化。那管什么用啊?
汉文帝在位,老百姓舍不得死。有的皇帝在位,老百姓不怕死。这就是差距,不舍得死那是因为生活好,不怕死是因为生不如死。陈涉不知道造反会死吗?他知道,而且不怕,因为不反活着也没什么意思。社会上都是不舍得死的,那治安就会好。社会上一帮不怕死的,那治安就好不了。能让老百姓舍不得死,这才是王道。在汉文帝时代,纵使陈涉、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在世,也不会有煽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姜子牙说王者之国使民富,道理就在这儿。
汉文帝采纳了贾山的意见,避免了汉朝的官场歪风过早的刮起来。汉文帝很幸运,因为他不仅有一个贾山,下节中还会出现一个人,比贾山说的更犀利。这个人是谁呢?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