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奇谋:什么样的承诺最有效?
经世奇谋:什么样的承诺最有效?
【故事】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城。甘茂担心有人会在背后进谗言,诬蔑中伤自己。
于是,他对秦武王说:“以前,曾参住在费地的时候,鲁国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人之后逃跑了。这时,很多人到曾参家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然后就继续织布。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他的母亲依旧在织布。不久之后,第三个人来跟她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立刻扔下织布的梭子,逃走了。曾参的品德贤良,他母亲无比信任,但是,连续不断的三次怀疑,曾参的母亲都开始怀疑事情是不是真的,因为害怕而逃走了。现在,微臣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微臣的信任又不比曾参的母亲,质疑中伤微臣的人又不止三个,臣恐怕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一样丢下梭子。”
武王说:“寡人不会听取他们的谗言,你放心吧!”于是,与甘茂在息壤(地名)立下盟誓。
【谋略】
甘茂怎么就能知道自己会被人诽谤中伤呢?
其实很简单,甘茂要带兵去攻打宜阳城,这是带兵外出的大行动。历来都有人在背后中伤,前方武将有可能会造反。战神白起就是被范雎在背后中伤才被赐死的。
甘茂要攻打的宜阳是秦国东出的战略前沿,只要成功打下宜阳,甘茂就为秦国建立了不世之功。要是真让甘茂建立这样的大功,他的对手与政敌还不得活活气死啊!所以,在羡慕嫉妒恨的驱使下,这帮人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开动嘴炮,质疑行动、怀疑甘茂,以达到阻止甘茂成功的目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态趋势。甘茂看到了这些,所以才要防患于未然,提前打下预防针,防止到时候秦武王突然听取了这些人的意见而变卦了。
对手与政敌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心态呢?当然是因为利益没有归自己,如果甘茂打仗,他们领功,才不会中伤呢?关键在于利益失衡了。甘茂建功了,就会从功劳到地位全面超越这些人。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只能被甘茂压着,作为对手还能过得舒服吗?所以,得提前下手,阻止甘茂成功。而阻止的最简直直接又有效果的方法就是中伤,时机一定是把把握在趁你病要你命的时候。比如,甘茂阶段性失利了,仗打到艰苦的阶段没有进展了,等等。
甘茂提前打下预防针就是防止秦王听信谗言,在自己前线吃紧的时候,后方撑不住了。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前功尽弃。因为后方一旦出问题,要么是撤兵回去,要么就是甘茂被抓。要是想保命,就得跑路,白白地失去巨大的成功机会。
所以,甘茂设计了游说词。这一段游说使用的是讲故事的策略。
内容:在他人的连续怀疑下,曾参的母亲都相信了自己儿子杀人的事情。当然,不必是真信了,但是,至少怀疑事情是不是真的,所以才逃跑了。道理也简单易懂,不要轻信别人的言论。
方法:类比,用曾参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来类比君臣的信任关系,用连续怀疑的三人的言论来类比进谗言的人。
甘茂的目的:说服秦武王信任自己,不要因为有人说坏话就轻易地相信,希望秦武王能够保持坚定的信任。
甘茂的预防针是提前打下去了,真的能起到效果吗?未必,想完全隔绝中伤的谗言是不可能的,毕竟,嘴长在对手身上,甘茂不可能不让这些人说话。所以,甘茂能用力的地方就是增强秦武王的免疫力。但是,再强的免疫力也顶不住“病毒”的不断进攻。
所以,甘茂还得再加一手,继续强化武王的免疫力。这一招是甘茂极其可怕的地方,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如何让承诺的约束效力最大化的方法:盟誓。
承诺的约束效力,公开的比私下的强,书面的比口头的强,有重要仪式的比没仪式的强。而甘茂与秦武王的盟誓就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公开承诺,这对于秦武王的约束力相当强。
可能很多人也会质疑,这种约定真的有作用吗?蒋某人与很多人换过帖子、拜过把兄弟,然而,这些公开、书面、很有仪式感的承诺毫无约束力,后来蒋某人都把这些人都打翻在地,这不就证明拜把子都没有约束力吗?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拜把子的约束力一直都在,但是,蒋某人不讲究,根本不把这种有约束力的承诺放在心上,所以对他而言,什么都没有约束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水面以下各种人马都不认可他,也就没有办法建立更多、更深的信任关系,他带领的各路人马与他离心离德,毫无凝聚力可言。不然,怎么可能会迅速地失去江山呢?
承诺约束力的根本内心的认可与接受,在于言行一致,在于诚实守信,公开承认自己会接受承诺的约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必寡信。只有内心认可这种约束的人才会接受这种约束,承诺才会有效力。
所以,不要与无耻、无底线的人达成任何协议,因为他们内心没有操守,协议从开始就没有任何约束力。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这种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