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与异性交流怎么办?

全文1186字,阅读约需2分钟;
我最近在B站发现了一个宝藏博主,那就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奕斐教授,她讲的爱情课,其中的一些观点能够给我们这些对两性关系知之不深的小青年带来很大帮助,而且她讲话的风格特别随和、亲切,听她讲关于爱情的话题,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听得津津有味。
仅仅是看了她的《母胎solo还能脱单吗?》视频,就给了我很多启发,于是就来跟大家聊聊。
以前写两性关系的话题很少,一来是因为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二来是自己几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写起来恐怕也只是坐而论道。
现在不一样了,我一边在学习,然后一边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启发分享出来。
正文开始。
首先,我想问问,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害怕与异性交流呢?
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你有没有试着追问一下自己——会感到紧张,是你把对方当作了潜在的性对象呢,还是你把异性当作了完全不同的生物?
这里我想多讲一点,我们的社会与文化似乎过分强调了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性,在我们的头脑里,已经主观地放大了性别的差异而忽略了这么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两性之间的差别,远远小于同性内部的差别。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要纠正一下这个关于性别差异的观念。
在《亲密关系》(第6版,p22)中,就反驳了《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关于性别差异巨大的观点,并指出“性别差异”具有误导性: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

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
所以,本文的中心是:要将每个人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来看待。
这也是沈奕斐老师强调的:走出爱情的第一步,是对不同的个体都有好奇心,要学会与不同的个体去交朋友,那个人的性别身份,只是ta分支里的很小一部分。
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认知,把每一个人当作一个个体去看待,而不要先入为主地被对方的性别所影响。
因为先前被性别的巨大差异影响,所以与异性相处时,总会过分拘束,或者不敢去与异性进行正常交流,这得错过多少美好的爱情啊。
那我接着来说,要把每一个人当作一个具体的人,所以决定你是否要向对方靠近的因素,不是对方的性别,而是对方的性格、经历、兴趣、谈吐等等,这些才是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点,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经验,每次与人交往,总想着把自己全部展现给对方,让对方非常地了解我们。
沈奕斐老师不赞成这种做法,她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摊开给别人看,要像一本书一样,第一次看到封面,第二次看到目录,第三次看到细节,这样一次次升华,让别人对你保持探索的兴趣。
这不是一种套路,相反,这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尊重。
好了,差不多就讲到这里,最后再分享一个不算新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观念——没有爱情不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问题,没有任何一个阶段要求你应该拥有爱情,不要看着别人的甜蜜而感到羡慕,follow your hear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