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七)

方名: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方歌

桂芍干姜辛半味,麻黄甘草小青龙。

附子术附参芍苓,真武无参有姜生。

方剂

小青龙汤《伤寒论》

枝(去皮)三两 味辛热 药三两味酸,微寒干姜三两细 味辛热 三两夏半升(洗)味辛微温 子半升味酸温

麻黄(去节)三两 味甘温 甘草(炙)三两味甘平 小青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尧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发散。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已收逆气而安肺。

附子汤《伤寒论》附子汤白四两甘温 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辛热 二两 甘温 药三两酸平 三两甘平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真武汤《伤寒论》真武无参有姜生。

真武汤=附子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二两)—人参+生姜三两(切) 辛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原文

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咳而微喘,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散表水。服汤已渴者,水气散,为欲解也。

加减法: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瓜蒌微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微利,去麻黄,加尧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加附子温散水寒。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加所当也。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纳麻黄,纳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附:《金匮要略》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子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盛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寒盛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手足热,则可发汗;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82

发汗不解仍发热,邪气未解也。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汗出亡阳也。里虚为悸,上虚为眩,经虚为身瞤振振摇,与真武汤主之,温经复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谷不别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泻。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伤寒论研究大辞典》

小青龙汤

是一种风寒外束,水饮内阻为中心病机的病症。《伤寒论》说道这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所致,其症见于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从临床来看,本证常见症状为咳嗽、喘息,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卧,咯清稀冷痰或白色泡沫痰,舌苔白滑,脉弦或浮弦、细滑。其他见症有恶寒背冷。吐涎沫或清水、面浮肢肿,身体疼痛、无汗、目赤多泪、鼻塞清涕等。本证或然症较多,是因为水饮侵犯部位不同,如犯肺则咳喘,犯胃则干呕、吐涎、下注则利,上阻则噎,内停则腹满。表现不一,病机则一,俱当以小青龙汤主之。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兼能宣肺平喘;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内以温化水饮,外以发散风寒;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温燥药耗气劫阴;炙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散寒化饮,平喘止咳之剂。原著用于治疗伤寒而心下有水气之证。《金匮要略》还用于治疗支饮、溢饮及妇人吐涎沫等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肺炎、肺气肿、肺心病、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患,也用于治疗肾炎、结膜炎、泪囊炎、过敏性鼻炎等。本方误用,有引动冲气上逆之弊。

附子汤

是一种元阳虚衰、寒湿凝滞为中心病机的病症。《伤寒论》言其症见口中和,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此外,《金匮要略》记载,妊娠六七月,见有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者,系由阳虚寒盛,不能温煦胞宫所致,亦属本证之范畴。就临床来看,本证还可见头晕、心悸、胸痛、下利、呕吐、浮肿、畏寒、欲近衣被、阳痿等。其舌或淡白而滑,或灰黑而润;其脉多沉弱,或微。附子汤是治疗这一病症的主方,必要时宜配用灸法。

功能温经助阳、祛寒化湿。方中炮附子扶先天之阳气,温经止痛;人参补后天之根本,益气扶正;白术、茯苓助人参以补中培土,协附子以利水消阴;芍药和血通痹,即监制附子之燥热,又助附子散寒滞,疗身痛。原著用于治疗少阴病阳气虚衰、寒湿阻滞之证,《金匮要略》用以治疗妊娠阳虚宫寒证。现代用于治疗风湿病、感冒、心绞痛、胃肠病、阳痿、妇科病、肾脏疾患等。本方系真武汤减生姜加人参而成,组成仅差一味,功用却有不同。真武汤用姜不用参,重在温散水气;本方用参,更倍术、附之用量,旨在温补元阳。

真武汤

    是一种以阴虚阳盛、水气内停为中心病机的病证。《伤寒论》记载本证见于两种情况:①少阴病阳虚水泛,症见腹痛,下利,小便不利或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咳,或呕等;②太阳病发汗伤阳,导致阳虚水动,症见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此外,临床还常见浮肿。面晄、畏寒、气短、头晕、手足冷、咳痰稀白等症。其舌多淡嫩而胖,舌苔白或黑灰而滑;脉沉细微或浮大无根。本证见症多端,其阳虚水停之机则一。

功能温阳利水。方中炮附子辛热,温肾壮阳,使水有所主;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益阴,《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利小便”。诸药合用,共为温阳消阴、驱寒镇水之剂。原著用于治疗少阴病或太阳病发汗伤阳所致的阳虚水停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心病、低血压症、梅尼埃病、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脉管炎等。

《神农本草经》如是说…

麻黄(中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川谷。

甘草(没分生、炙)(上经):味甘平,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杀诸毒、三虫。久服通神明,轻身延年不老。生山谷。

附子(下经):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细辛(上经):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省山谷。

杏仁:杏核(下经),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桂枝:没找到

术(上经):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生姜:干姜(中经):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芍药(中经):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

半夏(下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五味子(上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荛花(下经):味苦平寒。主伤寒温疟,下十二水,破积聚、大坚、癥瘕,荡涤肠中留澼饮食,寒热邪气,利水道。生川谷。

栝楼根(中经):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一名地楼。生川谷及山阴地。

茯苓(上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人参(上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街,一名鬼盖。生山谷。

(0)

相关推荐

  • 白发伤寒论|第八讲(40.41)

    第八讲 讲述:白发渔礁 编辑:达生    标蓝:原文    标红:药证    标绿:知识点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

  •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31条心悟

    金匮要略第十四篇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我们首先从伤寒论第41条说起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27)两感

    两感 82 两感  一日太阳少阴病, 头痛口干渴而烦. 二日阳明太阴病, 满不欲食身热谵. 三日少阳厥阴病, 耳聋囊缩厥逆寒, 水浆不入神昏冒, 六日气尽命难全. [注]两感者,脏腑表里同病也.一日, ...

  • 蔡长福:解读《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病节选)

    膀胱经散出来的热量,人一不怕苦,二不怕冷,这个人活的自在潇洒,吃什么都香,喘气都觉的心里舒服. 放屁多不是个好事,多了是大病. 这个屁是怎么来的,就是感冒没治好,误治了.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病,&quo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四)

    方名: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方歌: 麻黄麻桂甘草杏,加膏姜枣大青龙. 越婢大青减桂杏,加附加半风水清. 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五)

    方名: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方歌 麻黄加术风湿痛,三拗去桂喘风寒. 加膏麻杏石甘汤,外寒内热喘收功. 方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一两.杏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六)

    方名: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歌 麻黄细辛附子汤,减辛加草甘草汤. 两感太阳少阴证,能发表水里寒凉. 方剂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八)

    方名: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方歌 姜附加葱白通剂,更加尿胆治格阳. 加草四逆葱通脉,加参茯苓四逆方. 理中参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九)

    方名: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苓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方歌 五苓停水尿不利,內蓄膀胱外太阳. 二苓泽术桂分用,虚渴加参春泽汤. 甘露寒水膏滑入,苍附内寒附子苍. 茵陈发黄小便涩,食泻合胃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

    方名: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方歌 栀豉加草加生姜,枳实栀豉加大黄, 去豉栀子干姜入,枳朴栀子厚朴汤. 方剂 栀子豉汤.栀子甘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十一)

    方名: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方歌 麻黄连轺赤小豆,梓皮杏草枣生姜. 栀子柏皮茵陈草,茵陈蒿汤茵栀黄. 方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二两(去节) 甘温连轺二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