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拥有上帝视角,那是因为读了彼得·沃森的《思想史》

假设你现在有了上帝视角,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思想成果都摆在你眼前,让你去挑选几项最重要的,你会选择哪些?依据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正是英国著名学者彼得·沃森写作《思想史》的起点。

十万年的物种史,加上五千年的文明史,思想观念的成果,可谓浩如烟海。但沃森精准地找到了三条线,清清楚楚,条分缕析就把人类思想史拎了起来。

哪三条线?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的渴望,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次“内心转向”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沃森看来,这样的内心转向,至少发生过七次,包括轴心时代,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都是例子。

“认识他人”,也就是探索人的伦理,人类社会的秩序。在这方面,最伟大的突破,可能要属1050年到1200年前后,欧洲发生的“个人”革命。此前,大部分思想家在思考问题时,都习惯于给人类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然后个体来服从这个目标。但从11世纪中叶开始“个人”被拉回舞台的中央,直接导致现代权利观念的诞生。

谈“认识世界”,不能不提科学。然而,为什么近代的科学革命也是在欧洲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验思维的出现。在此之前,人们遇到不懂的事,首先想到的是牧师、长老、权威人士,但有了实验思维之后,人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知识逐渐积累,最终成就了18世纪末科学革命的大爆发。

尽管是90万字的鸿篇巨著,但因为清晰的线索和流畅的文笔,沃森的《思想史》意外地好读。

同时,也因为沃森写思想史的大格局,他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其著作被译成26种文字,畅销全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说:在历史背景中呈现思想发展的脉络,这套书是一张极好的地图。

作家阿已:因为注重叙事,沃森的思想史一点也不枯燥。同时也不油腻取巧。力荐。

历史学者解玺璋老师:彼得·沃森创造性地描述了人类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使得我们由此可以深刻地理解自身,完善自我,进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