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元璋侄子朱文正为何能坚守孤城??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三,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直抵洪都城下,洪都守将大都督朱文正沉着指挥,奋勇抵抗。

朱文正率军坚守洪都足足八十五天,为什么能坚守这么长时间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朱元璋未雨绸缪,下令后移城墙三十多步,致使陈友谅“巨舰乘城”的攻城战术行不通。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正月,朱元璋亲自到龙兴接受胡廷瑞等人的归降,下令改龙兴为洪都府。

洪都城墙最初紧靠赣江,陈友谅先前从元军手中夺取龙兴城,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巨舰开到洪都城下,借助赣江水势上涨,降低攻城难度,将士从船上攻进城内。

早在两年前的天平府一战中,朱元璋便领教过陈友谅这个“巨舰乘城”的攻城战术。

朱元璋深知洪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料到陈友谅必然伺机来攻;因此,占领洪都后,朱元璋便提前做了防范。

朱元璋下令改建洪都城墙,把紧邻赣江的西南城墙向后推移,使新修筑的城墙距离赣江三十多步。

陈友谅军队来到洪都城下,发现巨舰无法靠近城墙。

无奈之下,陈友谅下令将洪都城团团围住,使用云梯等工具从陆地攻城。

可是,城墙和赣江之间的陆地区域特别狭窄,能容纳的人数十分有限,陈友谅军队人数众多的优势无法施展开。

2.朱元璋提前在洪都城内准备了充足的粮草。

对于守城军队而言,粮草的储备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这一点从小明王在安丰的遭遇可以看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初二,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攻打安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丰城内粮食断绝,小明王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在被陈友谅军队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洪都城守军能坚守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可见,朱元璋提前在城内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将士们可以专心守城。

3.洪都城内百姓的支持。

陈友谅从元军手中夺取龙兴路(朱元璋改为洪都府)后,为个人喜好,修建鹿园,贪图享受,生活奢侈。

朱元璋占领洪都后,“放陈友谅所蓄鹿于西山”(《明太祖实录》),下令废除陈友谅时期的“军旅百需之供”,减轻百姓的负担,与民生息,“军需供亿,俱不以相劳”(《明太祖实录》),还下令救济没有亲属供养的贫苦百姓,城内百姓十分感动,心悦诚服。

洪都之战前,陈友谅为了征集兵员,在辖区内每三名成年男子便抽取一人当兵,“于湖、潭、荆、襄等处征田夫市子,三丁抽一为军,号曰‘蓬合’”(《国初群雄事略》),百姓苦不堪言。

两相比较,城内百姓自然愿意支持朱元璋的军队。

4.朱文正杰出的军事才能。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五月,朱元璋命大都督朱文正镇守洪都。“南昌控引荆、越,西南之藩屏,得南昌,去陈氏一臂矣,非骨肉重臣不可守”(《明史纪事本末》)。

被六十万大军围困在城内,依然能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心里不慌乱已属不易,而且要快速制定出合理的守城策略,把有限的兵力进行合理的分派。

大敌当前,二十七岁的朱文正沉着指挥,“参政邓愈守抚州门,元帅赵德胜等守宫步、士步、桥步三门,指挥薛显等守章江、新城二门,元帅牛海龙等守琉璃、澹台二门,文正居中节制诸军”(《明太祖实录》),亲率两千精锐随时应援。

陈友谅想尽各种办法攻城,朱文正极尽所能守城,攻防双方伤亡惨重,这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朱元璋军队的总管李继先、元帅牛海龙、赵国旺、许圭、朱潜、万户程国胜、百户徐明、元帅赵德胜等人先后战死。

凭借顽强的意志,朱文正坚守洪都足足八十五天,他创造了一个奇迹。

5.朱元璋军队士气正盛。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快速扩展,军队士气日盛,陈友谅在浮梁的守将于光、长江天险小孤山守将傅友德和丁普郎、建昌守将王溥、饶州守将吴宏、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后来改名为胡美)、吉安守将曾万中和孙本立、龙泉守将彭时中等人相继投降。

洪都守军的战斗意志从张子明身上可见一斑。

洪都城被陈友谅军队紧紧围住,城内消息无法传递出去。朱文正派千户张子明到应天报信。

张子明驾一条小渔船趁夜潜出水关,夜行昼止,大约半个月后,到达应天。朱元璋问陈友谅军队的情况,张子明回答:陈友谅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伤亡也不少;现在正处于枯水期,江水日渐减少,陈友谅的巨舰周转困难;再加上出师已久,粮草缺乏,如果现在发兵救援,陈友谅必败。朱元璋听后对张子明说,回去告诉朱文正,再坚守一个月。

张子明驾舟回到湖口,被陈友谅军队擒获,陈友谅让他去劝降,张子明满口答应。

陈友谅没想到,到了洪都城下后,张子明突然对着城内大喊,“大军且至,但固守以待”(《明太祖实录》)。

听到张子明的喊话,城内守军信心倍增。

同年七月十九,朱元璋率领援军到达鄱阳湖,陈友谅闻讯撤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