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12,王
《师嫠簋》铭文的第12个字是王。我们已经来到铭文的第二列,王是第二列的第一个字,从这个字开始是讲述事情了。
本篇铭文中一共出现了四个王字,他们的位置如图
王的演变
甲骨文中的王字是一把横置的斧钺,上面有一横或者没有一横,有人称其为戴帽子的王,和不戴帽子的王。其实那个一横代表的是人头,是用斧钺砍去头颅的会意字,所以王字代表的是军事征伐权。金文还能看到最下面一横有斧钺的样子,后来都规范成一横了。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此说非本义。在汉代之前,王的称谓已经历了商周,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董仲舒、许慎都是针对这个来做出的解释。
王,在早期只有军事征伐权。根据甲骨文里出现的王字,我们可以了解到,王在早期只是军事首领的名称,他受到部落里氏族长老们的任命,以统领部族的军队去征伐,去打仗,在战场上有权力砍去敌人的头颅,但这仅仅是对外的、临时的,征伐结束,回到部落,他需要向部落长老们汇报工作,然后交还领军权,他的权力就到此为止,他没有权力去砍本部落任何一个人的头颅。
在夏代,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叫后,不是繁体字後的简化字,而一直是这个后字,没有前後的意思,就是最高统治者,一些古籍里还保留这个用法。后和司实际上是同一个字,方向相反。就是一个握着权杖的人在说话。早期是祭司居多,后来分离出来为酋长。
在商部族里,王亥是甲骨文中第一个名字前冠以王的,是商族发展史中一个重要人物。他去有易部落卖牛,有易部落的人贪图他的牛,把他杀了。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兴师报复,把有易部落打败。这次战争回来后,上甲微没有把军事统治权交还给部族长老们,依然握有军事权,以后还攫取了其他的权力,从此王权开始扩张,王渐渐成了最高统治者,王建立的国被称为王国。
这件事在屈原的《天问》中是这样记载的:“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昏微是指上甲微,负子也是指的上甲微,他耀武扬威地肆情。有狄应该是有易部落,被上甲微的军队灭了,因此不宁。上甲微率领的军队很可能打出了很多旗帜,还记得吗,商族的图腾、族标是什么?是玄鸟!这些战旗上都绣了玄鸟的图案,所以说是繁鸟萃棘。
从这个事件开始,中国进入了王的时代,一直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之后进入更加集权的帝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