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人物故事丨用健美赋予的勇气打动了布朗大学的女孩

-1-

被布朗大学录取的秘诀

——用体育兴趣推动社会进步

2020年,常春藤盟校录取率从哈佛大学“吝啬”的4.9%到康奈尔大学相对慷慨的10.7%,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想要成功申请一所顶尖美本高校犹如竞技场上的拼杀,获得名次者只有少数,大多数人面临的是出局。

在激烈竞争中,学生运动员申请优势明显。根据独立学院理事会收集的数据显示,2018年,大多数美国私立精英大学为运动员保留了20%左右的入学率。

菲并非一名职业运动员,却也凭借体育方面的特殊经历被美国常春藤联盟8所学校之一——布朗大学录取,成功入局。

布朗大学

在美国大学的申请中,想要获得名校青睐,第一道关卡是学术表现。菲的高中GPA成绩达到10.69,SAT考试成绩1570,AP中5门为满分5分。

而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优秀的成绩仅是角逐申请的资本,在标化和学术上拥有强劲的竞争力并不意味着你能立刻获得招生官的另眼相看。一些大学的拒信中会有这样的字眼,“你真的非常优秀,可是我们今年的申请者实在是太多……”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等的学术表现之下,只有够独特,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第二道申请关卡是文书。校方将通过文书全面了解你的价值观是否与之匹配:你的爱好是什么?通过爱好,你获得了什么?你又是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影响他人的?这些故事,深藏着你的价值观。

菲的热忱、坚韧、领导力,则通过健美、摔跤、飞盘等运动类目,成功“俘获”布朗大学招生官的认可。

此前,菲在国内的兴趣爱好是排球与长笛,但在进入美国读高中后因故无法再继续,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她从9年级开始突然迷恋上了健身。

似乎因为家人的不支持,菲从来没想过这项兴趣能够带来些什么,只是独自在学校的训练室里进行练习。渐渐地,她觉察出自己的韧性,希望能将兴趣推升到更高的境界,从独自训练变成带动、影响更多人。

布朗大学

了解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后,菲成了一名站在竞技场上拼杀的“运动员”,她取得了十分亮眼的成绩。

在整个高中阶段,菲每天花3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不但从一名健身爱好者,到创立255磅硬拉记录,拿下美国健美比赛前十;从屡次申请遭拒,到成功创建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健身俱乐部,首届即吸引120余名参与者;而且从学校摔跤队唯一女性高年级选手,到助力学校招募女摔跤手,在多个比赛中获奖,扩大了女性摔跤在新英格兰地区的知名度。

除此之外,菲更从一名被家长、朋友不理解的体育爱好者,成长为一名推动国内体育法案的进步实践者。

11年级的冬季,菲在国内组织了一项体育调研,问卷覆盖7所中学的500名受访者,超过80%的同学希望“每周安排更多的体育课”和“体育课程设计得更多样”。她将调研结果撰写成4000字的报告,经由国内某市人大代表提交给当地教育局,报告一举通过,最终带来当地“高中入学考试体育考试分数从30分提高到50分”的政策改革。

菲不仅将个人兴趣上升到女权高度,更是通过推动法律条例的修改,帮助国内学生有机会接受更好的体育教育。

在成功收获布朗大学的录取后,她坦言“申请过程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做这些事,让我的这些事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有了精神内核的升华。”

除却肉体上的磨炼,她将对体育的兴趣与对社会的关怀完美结合,虽然不是一名职业运动员,但菲用热忱与坚韧证明自己能够借助兴趣爱好推动社会进步,而这恰恰是布朗大学看到她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两者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2-

是运动健将,也是文学青年

在美国本科申请的这场竞技赛事中,如果独特经历可以斩获最高分,那么综合评分,则如“木桶理论”——短板决定容积。

因此,丰富而不单一的活动背景,将让申请者的录取成功率更高。菲的成功则验证了这条理论的真实性。

她在对运动产生兴趣的同时,被美国教育的人文氛围吸引,一改在国内读初中时只注重数学、科学学科的“偏科”状态。美高要求新生及低年级学生学习哲学、英语、历史等人文课程,让菲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美国文学、西班牙文学都是菲的心头好,为了加深对南美文学的理解,她随校前往南美哥伦比亚,挖掘当地人文风情、文学风格;给学校校刊多次投稿,不同领域都有涉猎;领导国际青年翻译项目,让更多同学接触到优秀的外国文学……

布朗大学

用兴趣作出成绩,从来都是菲的强项。在美高的第三年,她成功申请上高含金量人文项目——斯坦福大学人文夏校(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及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写作项目(Columbia University Summer Session ),魔幻主义文学和全球化主题及梦的哲学写作,奠定了她的文学学术基础,为申请拉丁美洲文学的学术主线埋下伏笔。

热忱是开拓兴趣、追求卓越的基石,而用自我成绩去创造光和热,给更多人带来益处,则是领导力中人文情怀的凸显。菲在学校里领导了哲学俱乐部和担当宿舍长。

遇到问题不退缩则是领导力中坚韧的体现。正如在推动国内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发现了区别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结合报告撰写,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在她看来,国内教育制度对学业成绩的看重,让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被忽略,以至于爱好运动的青少年们只有两种未来选择:上“职业运动员预选学校”,或者在普通中学失去较多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

布朗大学

抱着“改变这种二元选择现状、让更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想法,菲开始了调查,期间她联系的多名学校负责人都一致拒绝了提议,原因是“学生的未来更加依赖于考试,而不是运动。”菲没有气馁,持续数月的后续调查、科学证据搜集,最终证明体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征服”了旧的观念。

一次次的“征服”构成了菲在美国求学的基调。

从幼年时,家人坚信她体质不好不适合运动,到坚持健身、参加青年健美大赛并获全国前10名;从国内朋友不理解运动带来的益处,到体育改革法案通过后登上报纸;从眼见男性为主的体育项目,到成为极限飞盘女性队长、男女混合女性摔跤手,菲从来都“没有在怕的”。

在健身房里独自练习;在以男性为主的摔跤垫上挣扎;在泥泞的田野里穿梭;在日益沉重的杠铃下撕裂并重建每一条肌肉纤维。体育运动将菲从一名瘦削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健壮的女人,从一个默默练习的孤独者变成了一名推动进步的引领者。

菲希望让健身促进学生团结,消除运动员与非运动员之间的隔阂;希望用摔跤扩大女性摔跤手的立足空间,打破大众对于女性的偏见;而未来,菲有更大的目标,通过起草后续法案,让那些渴望开展运动生活的未来学者们,在国内也可以学习得更丰富、更精彩!

-3-

文书拖延,学霸也有的烦恼

美国实业家、慈善家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曾在布朗大学进行演讲时说:“当红色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除四周的枝叶,才能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成为艳丽的花朵。”

这句商界名言亦诠释出“突出重点”的重要性。而菲恰恰在这一点上吃了不少苦头。

在美高读书的4年里,菲始终在学习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习,每天3小时的高强度体育锻炼,与繁重的学业交织并重,是菲遇到的最大挑战。

布朗大学

兴趣广泛、经历丰富,给菲带来了诸多益处,却也招致烦恼——文书拖延,故事多却没有主线。

摔跤、飞盘、健美、文学、去往拉丁美洲追逐文化之旅,造就了“没有逻辑性”的第一版文书,不知如何“以小见大”,如何用故事折射自己的人生观、视野格局、人格魅力。

而敏思跃动(原华英教育)老师帮助她梳理,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做这些事”,这是菲回顾文书成果对敏思跃动的评价。最终,她在12月的申请季里,用12天完成了18所学校的文书,早八晚八的高效模式,终结了惊心动魄的“文书拖延”局面。

-4-

云淡风轻源于“永远在路上”

在老师的眼中,菲充满才华与自信,内心无比坚强,对待任何困难都云淡风轻,“永远在路上”可以用来形容她的状态。

然而,也许只有菲自己才知道,每一次的成功,不过都只是从“不敢”到“敢”,彷徨和困扰从来没有绕过这名年轻的女孩。

她虽然申请的是布朗大学的文学专业,但对于她而言,刚刚开启文书的过程非常艰难。想写的很多,经历和活动也异常丰富,别人也许都在为能写什么而发愁,她却为不写什么而苦恼。好在,敏思跃动顾问老师给了她方向,通过梳理思路,确认了3条特色主线,清晰突出菲的优势。瞄准了目标,菲就铆足了劲儿查漏补缺。她严格遵守老师定的时间节点,按部就班修改完善文书材料,最后顺利完成申请。

人人都不完美,有人极力回避自己的不完美,菲却选择直接面对,一次次改进。自己面对未来的不确定,能有多笃定,也只有自己能够回答。

一次次从“不敢”到“敢”,菲经历了无数突破与成长。卫冕了UFC冠军的格斗运动员张伟丽说,女性不应被定义,同样的,菲的璀璨未来由她自己定义!

-5-

菲对未来申请学生的建议

1.如果ED/REA学校是你的第一志愿学校,ED文书一定早早准备好。把学校网页研究得透彻,和在读学生交流,把文书修改个十几遍,把ED的材料做到和RD一样完整。Defer之后的ED材料是不可以修改的,学校一般也不建议递交新的推荐信。所以一定要把ED材料做到完美,不要成为拖延狗然后提交申请了才后知后觉。

2.如果你有一项特殊的课外活动,包括学术研究、重大奖项、体育方面的成就,或者是长期的慈善活动,都可以请直接参与的导师/教练为你写一封额外的推荐信。以体现你在课堂内看不到的特质,不过额外推荐信的重要性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一封真情实意、极力推荐的信可能会让审美疲劳的招生官一下子看中你。

3.达特茅斯面试官说:“If you still talk about college when you’re 25, you’ve already peaked in college. Don’t peak in college. Peak later in life.”

如果在25岁以后还在谈论你的大学上了哪儿,那真的挺失败的。申请季中做到问心无愧,最后录取的结果一定是令你满意的。但是不论结果如何,大学去哪儿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人生的成功,不在于那一份拿到了的或者没拿到的录取通知书,而在于你自身的人格。

每周一篇精彩独家人物故事,

作者:敏敏老师,转载:曾敏敏老师,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