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离婚冷静期的时候,我们该谈些什么

当我们谈论离婚冷静期的时候,我们该谈些什么

----文/拂衣----

冷静期上了热搜,成为热词,众人皆议。“一方坚持要离就让离”,邓颖超当年曾在中央妇委讨论《婚姻法》草稿时说的话被拿出来频频转发;有人认为,感情合不合是个人的私事,怎可用公权力来限制;也有人认为冷静期内发生一方转移财产或家暴,该当如何?当然也有拿数据说话的,根据2016年中国婚恋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闪婚闪离的不足5%,提出离婚的80%以上为女性。还有提出该设立的不是离婚冷静期而是结婚冷静期。更有甚者,旁征博引法国人“只恋爱不结婚”,近一半婚姻形式为同居协议,既可以在税收、医疗和福利方面享有和夫妻一样的权利,又不用承担相应义务。

事实上,每一个冷静期都有它的故事。有的是挤牙膏的方式不同,上厕所掀不掀马桶盖,这些都可以上升到“三观”不合的性质。有的是半夜谁起床泡奶粉、谁刷碗;也有的是把夫妻感情过成兄弟情的,正如脱口秀思文所说的“老公就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更勿论传统的婆媳纠纷、两地分居、打工夫妻、婚外恋、抑郁症、家暴等。

因此,在于“一刀切”的方式是否合理。哪种情形需要冷静,哪种情形已经冷静的不能再冷静。对于好不容易双方同意到场的当事人可能会因为冷静期的设置,横生波澜;剩下的无非是财产分割的拉锯战,无非是房子车子孩子票子,无非是伤口上再撒一把盐,无非是夜深人静时把那些说过的狠话再咀嚼一遍,把残留下的最后一点温情也消耗殆尽。

当然,反过来,从民政局的角度来说,这也正是需要冷静期的理由,正说明双方并没有真正就离婚达成一致。

从我们所处的东部沿海小县城实际情况看,就在上个月,不论是网络预约还是电话预约,一周内都已经约不到办理离婚登记的号了。据悉,广州、深圳等地已经一个月内都约不到号了。从现在尚未实施离婚冷静期政策情况看,一个离婚手续的办理常规也需要1-2个小时,当然还是在离婚协议书格式要件等相对顺利的情况下。根据2021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民法典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离婚变得更难,自然能打消一部分一时冲动、草率鲁莽、意志不坚定,做事怕麻烦之人的离婚念头。

一个话题,被全民讨论,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来规范,早就不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了,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据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离结率已经达到39.33%,最高的吉林省达到71.51%,浙江省为38.92%,全国平均39.33%。而这组数据是自民政局的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的数据得出的比例,要知道离婚还有一个重要的数据是来自法院。从我所在县城情况看,2018年,民政局共办理婚姻登记6173对,其中离婚登记2069对,离结率为33.5%;同期,当地法院受理离婚案件734件,这就意味着实际离结率要远大于上述的数字,意味着我们身边有近一半的人离婚或再婚。从当地法院发布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白皮书中还可以看到,离婚案件中女性作为原告起诉的占60%,双方在一年内登记结婚的比例达23%,三年内离婚的比例占25%,七年内离婚的高达40%,可见,闪婚闪离的数字远远超出5%。而我身边就有因一言不合,半夜争吵直接把热水瓶往窗外扔,第二天就去办了离婚的;也有从头到尾离婚调解时都是父母双方家庭在发声,两个当事人一言不发的。

不论什么事物,时间自会证明。一项政策终究是要经过的时间的检验,是否达到实施的初衷,想必试行一年后就可以看出大概。也有人说,该离的终究是要离,民政局办理离婚的人数减少,就意味着法院诉讼离婚的人数增加。

所谓江湖,逃不出爱恨情仇。法院离婚案件可见一斑。犹记得,2016年2月,枪杀北京某法院法官的正是她所办理的一起离婚案件当事人。不久前,黑龙江一法官被杀也是因为一起离婚纠纷。有的时候,爱会让人疯狂,我要伤害你,因为我爱你;我要禁锢你,因为我爱你。当然,也许那已经不是爱,只是因为不可得,所以不放手,却被冠以爱的名义。

根据最高院关于离婚纠纷司法大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全国所有离婚纠纷案件中,65.81%的离婚案件判决结果为判不离。离婚纠纷案件第一次起诉,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的,经过调解无效后,通常判决不予离婚。一方撤诉或者判决不离后,6个月内不能起诉,从第一次起诉后判决不离再到第二次起诉,将近需要一年半时间,甚至更久。

民法典虽然设立离婚冷静期,但是在诉讼离婚程序上新增了一条“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这也意味着更大程度上保护了离婚自由。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关上了一扇窗,却打开了一扇门。当然,真正要实现离婚自由关键在于财务自由,同时还要求个性独立,人格完整。

任何个人问题的背后都有其社会背景或成因。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在讲座中这样分析,不同的婚恋观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当今社会女性在不断地寻求自身价值,向外发展,寻找那个不确定的自我,而那个自我其实一直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变化的,传统男性对于女性角色定位依然是女儿妻子母亲。事实上永远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和你三观完全一致的人,所以更重要的是处理差异的能力。在此,我只是引用其中一个观点,并不全面,相信亦是一种侧面反映。

结婚不易,离婚也不易。虽然说着“且行且珍惜”的人也离了,但是,正如《诗经》中所说,“与子宜之,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对待婚姻忠贞、专一的价值观始终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寄予的美好期盼和向往。

金萍,笔名拂衣。上班族一枚,诗歌爱好者。诸觉人生何处不西西弗,突然有一天,诗歌撞进眼眸,那有趣的灵魂和荒诞,那不尽的悲凉和情深,那解构的存在和不尽之意……从此,小舟一叶,诗海寻幽。

□编辑:叶寒

□摄影:小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