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木塘:五百多年前就开始扶贫宁远新田


说到扶贫,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一个村子:梅母堂;更不能忘记一套碑《乐善堂章程》,还不能忘记一个人——智眉禅师,一个被疑为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人。

本文撇开尚有争议的皇帝事情不管,我们只说智眉禅师。实际上,梅木塘村的第一位居民乃智眉禅师和他们的家人及佣人。无论梅木塘的祠堂还是庙宇,智眉禅师的塑像(三伯公或朝罟大王)都摆放在最高一级。

根据梅木塘族谱的记录,该村李姓始祖为李德胜,字慎斋。原居大山背村,宁远学宫(今宁远文庙)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东乡乡村教育工作。人到中年的李德胜,被智眉禅师相中,成为大观堡乐善堂的第二任堡主,即经营人。

大观堡是谁所建,建于何时,在坊间颇有争议。而在史学界,以史料和证据为依据的史学界,则完全可以确定为智眉禅师。无论县志还是碑文,抑或是传说,都无一例外地指向智眉禅师。有一件事,我们今人忘记了,但80年前的古人,不仅口口相传,还立碑为记。

李德胜迁居梅母堂之后,智眉禅师又考察了他一年,便正式让李德胜接管梅母堂村,并担任大观堡的经管人。这个梅母堂村便是李德胜接管后,为纪念智眉(自号为梅)和他的母亲而命的名——“名其宅曰梅母堂”(清道光年后,村人改为梅木塘)。

智眉去世前,让李德胜和他的“同人”们,写了一块碑,作为原智眉禅师所书碑的补充部分,他们合并在一起就是大观堡的《乐善堂章程》。

这块碑文写道:“经理人每年五月十某(梅木堂人说是“六”字)日,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事齐集,虔诚至祭……”也就是说,章程规定自从智眉禅师去世以后,每年的五月十六日都要在大观堡祭祀智眉禅师。这种祭祀活动一笔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去揭开智眉禅师的真实身份,而是在于他们的祭祀内容。根据《乐善堂章程》,第一件事:就是祭祀“圣帝”,第二件事,就是结算大观堡乐善堂的收入与开支,而开支主要是救济开支,即扶贫开支。在古代,祭祀是大事,而关乎民生的扶贫救济则使其更加受民众欢迎。第三件事,就是起誓,起誓的目的,就像现在所赌咒,谁贪污了,谁假公济私了,就“天打雷劈”之类的。当然誓词是规定的好的……

据村民讲,乐善堂的这一活动,一直延续了民国末年,最后一任经理叫王天保,去世于2001年。最后住在大观堡的人,叫王金孝,柏万城人,撤走时间是1958年。也就是说,大观堡的历史是清晰的,不像有的人,故意把它说得神神秘秘。

大观堡每年把租田的租谷变成现金,把有钱的人存在这里的钱借给别人,把赚到的利息也变成现金,然后买米、买棺材,买棉絮,对贫困人家进行支助,其影响力主要在新田和宁远。当然有远方来的困难户,也会进行施济。

大观堡的这段扶贫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被活生生从记忆中抹去。大观堡被拆掉,砖瓦拖走去建养猪场;石围墙被无知少年推下山去,听它发出的响声;智眉的真实身份,因反“封资修”,谁也不敢提击,那段扶贫的历史,在红色文化中渐行渐远……

延续近五百年的大观堡乐善堂,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延续最久的扶贫机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