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收藏家|“左手江山,右手艺术”的宣宗皇帝朱瞻基
有明一朝,奇葩皇帝特别多,明宣宗朱瞻基就被人称为“促织皇帝”,但在这种戏谑的称呼背后,真正的他其实文韬武略,当是一代明君,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
而且,在艺术领域,他在历代帝王序列中尽管不独占鳌头,但排进前三名之列也是不在话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治下的明代“宣德画院”和“宣德炉”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宣宗皇帝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是明朝第五位皇帝,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他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次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的统治加在一起虽仅有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朱瞻基《戏猿图》(局部)
宣宗本人也是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爱好翰墨,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尤工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
为了发扬自己的爱好,他还在江南一带著名的民间画师作为引进人才,引进了紫禁城,当了锦衣卫,成了宣德皇帝的贴身画家。于是,就有了不少宣德皇帝的写真画,也引领着一代艺术风潮。
▌朱瞻基《寒香疏影图卷》
除了书画,宣德皇帝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玩赏香炉。
他不惜重金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且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并说明图款来源和典故出处后,呈给宣宗亲览。经过皇帝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明 仇英 人物故事册(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几案上陈设有宣德炉(器型为带耳圈足炉)
财大气粗,精益求精的他,不仅不担心反复的精炼黄铜使原料大大减少,而且精炼的次数还要增加,并且加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的重金属与铜一起精心铸炼。整个过程,他都要亲自参与。
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以色泽为亮点,其色内融。
▌大明宣德炉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明宣宗把绝大部分的香炉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批铜香炉已极为罕见。之后各朝仿制宣德炉也大多失败,就是以现在的技术也无法破解当时的配方,依旧无法仿制。
▌铜桥耳乳足炉,清乾隆
从明宣德到民国的数百年,铜炉的风格变化极小,这种器型、用料类似的铜炉,皆被称为“宣德炉”。就算到了清朝国力最强的清三代也未出现过“康熙炉”或者“乾隆炉”——所以,宣德炉可谓真正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因为宣德炉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华丽的外表,精湛的工艺,让它成了历代皇室和高官显贵们欲求之而不得的顶级珍品。
▌台北故宫藏 朝天炉 有「大明宣德年製」款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的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
历经岁月的风霜雪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被转卖、毁坏、熔铸…已极为罕见。
如今,鉴别真假宣德炉也已成为了“悬案”之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后世对明宣宗的艺术审美给予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