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四)/鲍艳举
我们陪伴您的第62天
鲍艳举经方六经辨证团队
只重单方,忽略合方
合方也非常体现经方功夫。病机辨不透,合方就合不上。我经常把合方比成武侠小说中的“独孤九剑”,我感觉中医看病跟高手对决的这种感觉是一样的,无论敌人的内功如何深厚,到了独孤九剑精微的剑法之下,尽数落空。六经辨证也一样,那种自信,那种辨证的准确度,不管是什么病都能合上六经,跑不出这六种范围,无非是单纯的是一种六经病、相微复杂的是合病三种,再复杂的是合病四种。提到六经辨证,有些人说我怎么辨不出来呢?这说明你的剑法没有融会贯通。一些人说我也用合方,合方是《伤寒论)的精髓,都用合方,但是你合方的境界在哪儿?你练剑,你的剑法能到独孤九剑这种精微的剑法之吗?练剑是无止境的,六经也是无止境的。如果这个病实际上涉及4种或者5种经,但是一般就看出来两种,所以用药后就无效。为了探讨这个,冯老师编了一本书叫《解读张仲量医学》。当时我不出少阴病和厥阴病到底是什么?厥阴病少阴病到底能不能合病?我反反复复研读六经的概念内函到底是什么?为了锻炼六经证的思维方法,我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时方也归到了六经里面。我反反复复思辨,反反复复探讨六经的大方向,只要大方向抓不住,你就很难辨证。文字的功底、前期的辨证,精思深思、鬼神通之,这种功夫一定要强。这种功夫不下,有些方证就不好用、不好辨出来。
病例一
给大家举一个医案,这个医案体现了大方向的重要性:患者是女性,32岁,疼痛有两个多月了,服了中药汤剂、中成药,还有一些抑酸的西药,效果不是很好。她的症状是胃脘部疼痛,隐痛,时有胀满,恶心,纳差,时有鼻塞,流涕,口中和,没有口干口苦,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鼻塞、流涕、脉沉细无力,考虑是少阴病,胃脘部疼痛考虑是太阴病,用了平胃散加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辛夷治疗,吃了三剂后,鼻塞、流涕症状消失,胃脘部疼痛减轻,后来又服了两剂,胃脘部症状基本消失。二诊时,她把原来找专家看的方子拿来,净是一些健脾益气、疏肝解郁、燥湿类的药,没有考虑鼻塞、流涕、脉沉细无力是少阴病的表现。对这个症状视而不见,就辨不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就用不了。少阴病不解决,单纯治疗太阴病,这个病也不会好,所以之前健脾益气都没有效。六经辨证的大方向要熟记,记熟了才能融会贯通。
总结
我们学经方学到一定时候,就把一个方当一味药。比如瘀血在少腹就合上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我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学《伤寒论》学得最好的人是叶天士,为什么?“若求金针暗度,全凭叶案搜索”这句话不是凭空说的,为什么不说“若求金针暗度,全凭鞠通条辦”?叶天士不完全照搬经方,他的方意在里面,如泻心法变化无穷。看看张文选的《叶天士用经方》,叶天士用泻心法时加一味药、减一味药效果就不同,他对精微的病机辨得很细,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这是一种格局的差别、一种境界的差别。用经方祛瘀血,加桃仁、丹皮就行了;瘀血在下焦,属于胶固性、顽固性的療血就用抵挡汤;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原方,有时候加生大黄、加加生石膏、加增液汤。“意”很重要,说明你知道病机,知道破绽了,就能四两拨千斤。还有“料敌机先,乘虚而入,后发先至”这种经方辨证的概念是什么意思?是辨证知机,方证对应。“意”低层次是静态,高境界是动态,动态病机是什么?就是走一步看三步。研究病怎么来?日前情况是什么?不治疗将来多长时间会演化成什么?治疗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先解决什么问题?看病不是看刻下,一定要看一下多年前,找到病机。
病例二
我们看一下医案:患者,31岁,出现胸闷气短一个月,在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上不来气,做了生化、心电图、超声都没有问题,吃了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也没有效果。患者的症状是胸闷气短,时有心慌,头沉,口干不欲饮,乏力,眠差,大便偏稀,每天三四次,纳少,舌红苔薄白,脉沉弦滑。这个辨证是上热下寒的厥阴病,一般的医生也就辨到厥阴病夹饮,到此为止了,而医术高超的医生就会想这个上热下寒证是怎么产生的?一般上热下寒证的本质是虚病后来化热。追问患者,他说平时牌胃比较虚弱,脾胃虚弱往往导致寒饮内停,寒饮内停是稍微吃点凉东西就拉肚子,仅此而已。但是遇到一些诱因,如抽烟、吃辣椒上火、熬夜之类,寒饮内停也会化热,会产生上热下寒的表现。知道原因,动态地治疗就可以了,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上苓桂术甘汤,治上热下寒夹饮,后用外台茯苓饮加平胃散治疗脾胃虚弱。
文章来源:《浅谈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