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路上的难关
1、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一定必须学习哪个学校,要有自己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东西”。东西从哪里来,学习借鉴,拿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组合,去芜存菁,为我所用。
2、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不变,改革没有办法进行。
评价是改革的推进器。如果今天,全社会仍以女人裹小脚为美,缠脚布就很难解除。“改革”与“评价”可谓两条腿走路,本该彼此协调,步调一致。如果单纯地改革,而不改变观念,就像执拗地剪掉裹脚布一样,脚舒服了,心却受到世俗的冷眼与误解。因此,管理部门要配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要让那些为你抬轿子的人出力不讨好。教师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兴利除弊,积善成德。
3、中高考制度不变,社会和家长关注的是成绩,所以我们不能以牺牲成绩为代价搞改革。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显然误解了“改革”。我们所谈的改革,并不是翻天覆地,充其量只是改良或矫正——就是把“教中心”换为“学中心”,教学的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没有变,只是实施途径改变了。而社会和家长关注的成绩,属于“目的地”的范畴,它并没有“被牺牲”。相反,中间路径的变革,其初衷和驱动力还是来自对成绩的追求。当然,任何改革都难免阵痛,挺过去,就是新生。
4、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影响好学生提高,我们国家最需要拔尖人才,改革不利于好学生发展。
二千多年的封建愚民思想,根深蒂固的专制强权统治——说白了,就是培养“公民”还是“臣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个马加爵、药家鑫能和上万名好学生正负抵消。好学生如果是自私自利、只顾自个儿一骑绝尘的,培养之何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均衡发展,全面进步;也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与人合作,互惠共赢。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自私的学生受到影响,而放弃这种科学的方式。
5、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算提高了,也考不上学,所以改不改革有什么用?
中国教育的弊端就在“掐尖式教育”,它以金字塔底座数以百万计的落榜学子做垫脚石,来成就少数“精英”的高攀。“考不上学的”成为了畸形教育体制的无辜牺牲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界的耻辱和时代的悲剧。问题是,教育的目的不全是考学,学习是一种品质,是社会人的自然需求,任何学生都不能因不考学而自暴自弃,教师更不能因升学率而放弃成绩差的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6、名师出高徒,教师不讲学生能会吗?不讲或者少讲就是违背教学规律。
教学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相对的。名师之名,应像“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样,“教,是为了不教”。死守教条,固执己见,讲个没完或畏惧讲授,都成不了名师。判断师之名,可衡量徒之高。那些师讲得少而徒学得多的,才是真正的榜样。
7、真正的改革,教师的工作量要加大,工资不多给,教师哪来的积极性?
工资是激发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追求。在物质限量的情况下,要从文明领域开拓。中国人,好名利(注意,“名”是排在“利”前的),教育管理者为什么不多想想从“名”上作文章呢?
8、现在学生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预习导学案,那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
为兴趣而拼搏,再累也觉不着。正像爱打球的男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出汗是享受;棋迷盯着黑白棋子——熬夜就是幸福。你让一群老太太追着足球跑,让不知围棋死活的书呆子去下棋,那比出苦力还不堪。要想不增加学生负担,导学案需要像诱饵那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9、现在许多班级人数都很多,怎么能够进行分组学习?
人数多,确实不利于分组。但要想管理千军万马,最好的方式就是“团营连排班”地成建制。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利用小组方式,分组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
10、有许多学生不爱发言,小组学习还是那些好学生表演,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低。
我在《貌似厚黑:露给教师的十点伎俩》一文中,第一条就是“劫富济贫:对成绩特好的泼点冷水,对学习困难的多赏笑脸。”学生不爱发言,是刺激的筹码不够。可降低问题的难度,加大表扬的力度,倾斜量化的程度,强化团队的捆绑效应,让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开口。
11、教师不讲,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有许多学生发言打不到点子上,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师讲完,不等于教学任务完成——学生不会,讲得再细有啥用?学生发言不对题,正是课堂教学的“靶子”,对的放矢,纠偏扶正,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当然,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教育是最需要智慧的。
1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刚开始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过一段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了,课堂效果不好。
审美都有疲劳,何况面对评价,过一段时间没有新鲜感很正常。这就需要课堂评价要推陈出新,变换招术。吊吊学生的胃口,适当迎合需求,只要动脑筋,保鲜不成问题。
13、有许多爱说话的孩子,平时教师管着还管不住呢,分组后更没有纪律保证了。
别忘了,不就是因为“教师管不住”管不好才分组的吗?那就充分利用小组的制约评价机制吧!
14、学生不住校,没有时间预习,第二天早上学生抄袭导学案怎么办。
如果真是“没有时间预习”,就不应该再布置写导学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见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远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
15、学生的发言往往扯得很远,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结果没有学到真东西,考试成绩不好。
课堂评价机制在此要发挥作用。“扯得很远”时,给予负分,谈出真知灼见时,给予表扬,课堂教学就是个激浊扬清的过程,慢慢沉淀下来,会有真东西的。
16、课堂展示的时候,有许多同学都溜号了,只是展示的同学在学,课堂效果不好。
如果溜号的同学有点评或补充发言的任务,他还会漫不经心吗?
17、教师上课,管理班级,批改学生作业,哪有那么多时间写导学案啊。
这个问题很现实!写导学案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还往往无可借鉴,不像写备课,誊抄即可。希望教研部门能提供大量的模块式导学案例,供老师们组合删减。
18、现在有许多课改名校,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个性化的东西,我们学不了。
拣能学的学,拣最适合的学,拣能学到手的学。学完后,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自己的风格,推广开来,你也成了名校。
19、课改是为了学生而改,我们做教师的究竟能够得到什么,课改的动力究竟在哪啊!
子贵母荣,师徒如父子。学生幸福了,老师岂不更荣耀。今天的杜郎口,风光无限。前去参观学习的人数早已突破了50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外出报告讲学已达3000多人次。去年暑假期间杜郎口中学外出仅飞机票费用达28万多元,这一切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感到:做老师真好,做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更好。我就想,面对杜郎口的成功之路,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到底愿意在油锅中陪同忍受煎熬还是砸掉讲台信仰学生,去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
20、课改能够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到哪里去找?
课改其实是给教师找出路,既然维持现状是一种痛苦,参与课改又面临阵痛,那长痛就不如短痛。况且,在课改中,在与学生的换位中,还会“收获情感、培植能力、满足天性”(李炳亭语)。香山论坛著名网友吕建斌说:“我的理解,课改,还是诊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副良药。课改,就是要老师找到幸福,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也是让学生找到快乐,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建议老师们走进杜郎口,学习杜郎口,看看人家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看看那儿的老师是多么荣耀。他们能,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