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存在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论思考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从古至今很多先哲对这个问题都有论述,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目前比较科学的学说,但又有它的局限性,需要继续发展它的内涵,使认识论更科学、更客观,今天主要讨论认识的两个显著特性:非唯一性和非完整性。

认识的定义是指主体收集客体知识的主动行为,是认识意识的表现形式。一般主体是有生命的物体,是行为的主导者和实行者。客体是可感知或可想象到的任何事物。客体是客观存在,它包括一切主观感知的事物(具体的如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思维开拓的事物。

客观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即“客观存在”是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

行为是生物体的日常生活方式,生物具有行为的需要和行为的能力。

主体的日常行为可以分解为思维、认识、实践三种具体行为形式。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思维是对认识的整理和加工,通过思维可以形成新的认识。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通俗的讲,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所以,认识的形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实践,一个是思维,这两个渠道都决定了认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非唯一性。这是认识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先说实践产生的认识的非唯一性,由于实践的独立性,决定了实践认识的非唯一性。因为参加实践的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的实践行为是相互独立的,每个个体的每一次实践也都是唯一的,所以每个个体的每一次实践所产生的认识也是具有唯一性的,这些认识中共性的部分就形成了群体的认识,而非共性的部分就造成了认识的非唯一性,在科学上,由于实践的个体不同从而形成“观察者效应”,是每个个体的认识产生差异;另外,客观事物是时变的,所以,对客观事物认识是以时间为变量的时变函数,它也是非唯一的。举例来说,世界各国都在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现在的权威数据是8844.43米,得到世界上所有人的认可,但这个数据与珠穆朗玛峰的真实高度是有差距的,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这就是因科学测量中的“观察者效应”和“测不准原理”所形成的结果。所有的实践性认识的获得都存在观察者效应和测不准原理,所以认识与客观存在是有偏差的,这就是实践性认识的非唯一性产生的科学原理。

再来看思维产生的认识的非唯一性,思维是每一个主体个体的行为,由于主体个体的不同,既往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就算是在共识素材一直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思维结果也是会有差距的,更何况思维的前提是每个主体在各自的实践性认识本身就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所做出的思维结果必然会有差异,所以,实践性认识的非唯一性和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思维所形成认识的非唯一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才会有求同存异这一说法,其实,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科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的第二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完整性。我们常说的真理的时效性,就是非完整性的一种体现。由于实践的非遍历性造成了认识的非完整性。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故事,就是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中的七个盲人对大象的认识各不相同,他们的认识在局部来说都是正确的,但对整体来说却是错误的。这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它深刻的说明了认识的非完整性。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如盲人一样,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只能先是局部的,慢慢探索,不断扩大认识范围,这是认识非完整性的的第一层含义;另外,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信息收集,所以,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就存在测量精度的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对问题的的认识深度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和遗漏,从而造成不完整性,测不准原理也是非完整性的体现。事实上,通过实践形成认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测量、统计、记忆的过程,其中测量是关键过程,所以,测不准原理贯穿于认识的整个过程,所有测量学的原理都适用于认识意识的形成。

认识的非唯一性和认识的非完整性,导致了认识的另一个革命性的特性----认识衍生性。前面说过,认识的形成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实践,一个是思维。实践的非遍历性和思维的主观性决定了认识的衍生性。认识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实践,由于每个主体个体的认识都有差异,再根据这些有差异的认识结论来指导每个人的实践活动,用这些认识来进行推演和规划未来的世界就会产生更大的差异,从而规划出更多的可能性方案,这些可能性的方案有些是能够实现的,有些是不能实现的,但它毕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就是认识的衍生性。那些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就构成了人类的创造性,人类的创造性实践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所以对个体而言是认识决定未来。

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是空前广阔、全方位的物质存在的集合,我们存在于这个物质集合之中,认识也是这个物质集合中的一部分,这种属性决定了我们对这个物质集合进行探索和认识,在客观上造成了我们认识的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物质世界是不可能完全认知的,也就是我们的认识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即不可知性。好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的形成还有第二各渠道--思维,我们可以对与研究对象相似或相近的的事物进行认识,从而通过思维来完善我们的认识库。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研究认识的这两个特性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因对同一事物意见相左而争论不休,问题就出在认识的这两个特征上,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解决分歧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互交流对事物的认识,找出认识的共同点和形成分歧的原因,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了这两个原理可以减少无谓的争吵,多倾听,多思考,有利于修心养性。另外,认识的这两个特性决定了人类在任何科学领域的探索都是没有尽头的,在认识领域不存在完美的理论,也没有终极的科学,人类只能在探索中不断扩大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改进和完善人类的知识库,这是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同时又为有志于献身科学人们带来了希望并指明了方向。

(0)

相关推荐

  • 认知定势、思维具体和思维整合

    认知定势( cognitive set)在认识活动中的一种主体能力.包括世界观.经验.知识和需要意识.价值观念及意志.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心理学家乌兹纳杰提出:"定势是主体整体的动力状态,是 ...

  • 《思维学》第一部;思维与生命;8至10章

    第八章:高级生命的生活意识 高级生命进化出记忆后,逐渐摆脱适者生存意识纠缠的束缚.意识进化不再依赖存在环境的改变,而是依靠生存实践知识的积累与意识纠缠频率的加快. 高级生命的生存意识,逐渐进化为生活践 ...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 ...

  • 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课程与教学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那么,课程与教学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从字面上分析,至少可以存在以下五种可能关系: 一.课程包含教学,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 ...

  • 关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关系的思考

      昨天在监考的过程中思考了一个问题,即: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问题.     过去一年,我都在忙于反思班级管理的事情,站在班主任的角度思考班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有所收获,感觉到了很多和学生相处的一些细节, ...

  • 关于MaaS与TOD关系的思考

    想到这个问题源于对一篇自己收藏文字的再读,可以先推荐给大家:<整合多重模式的公共交通系统 | 新加坡TOD操作手册:城市的分层.延展与再生>.这是介绍新加坡TOD发展历程和做法的一篇不错的 ...

  • 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思考

    本篇论文的中心论题是探讨新时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围绕这一中心论题,论文着重探讨新时期目的与手段关系内在矛盾.现实悖论以及坚持目的与手 段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中,目的是指导,手段 ...

  •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课本思考与讨论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课本思考与讨论

  • 鱼儿生长与投喂饲(饵)料的关系以及思考

    第一线实践养鱼深知养殖从业不易 "水花鱼"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一."生长变缓或停止"不等于鱼儿就"不吃饲料" 每年的一到秋末时期,随着 ...

  • 净水技术 | 张显忠:城镇污水处理厂消毒与自然水体微生态关系的思考

    现行标准要求下,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微生物指标要求较高.为了保证出水达标,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消毒方式进行处置.但是,部分消毒剂跟随出水进入水体,对自然水体的微生态造成了破坏,并不利于水环境质量的 ...

  • 美国政军关系再思考 | 国政学人

    作品简介  作者:Risa Brooks,马凯特大学政治学阿里斯·查默斯副教授. 编译:朱晓洁(国政学人编译员,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Risa Brooks, Paradoxes of Pr ...

  • 2-310 |闵志念聊摄影 | 怎样看当代摄影 | 关系化思考

    2020-3-13 闵志念: 看当代大多数作品我时常会有3个思路 闵志念: 1.为何?这就需要解析(后现代和当代惯用的"伎俩") 闵志念: 然而,凭借我们直接的视觉感官印象,很多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