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香严寺壁画探秘(淅川文化探索之三十九)
不是佛徒,却对佛文化情有独钟。香严寺大雄宝殿的壁画,描绘于东西山墙和北墙后门两侧,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并不见佳,我以为。
在佛文化中,画佛最易。因为佛是人们想象的,谁也没见过。你画他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画人则不同,你画得像不像,人们一眼便看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画佛容易画人难”。第二次拜读壁画,有幸与南阳作家群的周同宾、廖华歌等作家一同前往。进入大雄宝殿,无心拜佛,便仔细琢磨那壁画。自东山墙开始,依次向西观看。东西山墙均为《朝元图》。各位神仙脚踏白云,头戴光环,身轻如云,站立于空中,正朝拜着什么。他们或双手握尺,或拂琴奏乐,或注目作揖……姿态各异,形神兼备,确有些情趣!
神仙太多,其名字难一一叫出。据介绍,中为原始天尊,南为南极太皇大帝,北极太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西极皇天大帝,昊天大帝,勾陈大帝,后上皇地、西王母等等。想必,能登此墙体的神仙,其官职、权势也不会太小,都是什么皇什么帝的,尽是掌握一方的诸侯。朝元图中,送子观音站立于众神仙后,她头戴光环,侧目北望,像在与谁窃窃私语。她怀中抱一小孩,小孩头扎一小辫,面朝西,两臂伸出,身子向前倾斜,一副顽皮的神色。这两幅壁画,每幅画总面积达148.7平方米。在明朝,还没有电脑、投影仪之类的现代化设备,工匠们能在如此大的墙体上构画布局,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北墙后门西侧,画的是天官拜紫观音图。此画笔迹明显比其它画重。据仓房镇政府办公室的周学志同志介绍:壁画画于明朝,初步考证为民间艺人所画。文革时期,香严寺改为学校,人们把墙壁上的画抹上石灰水,作为教室。香严寺恢复后,工作人员又用水洗去石灰,壁画得以重见天日。有人嫌壁画不够清晰,请省内一名画家描摹。画家一幅还没有描摹完,就不敢再进行下去。画家说:“此画笔法流畅而又多变,所用颜料又无法考证,若勉强描摹,便要把此国宝毁掉!”
听到此处,我不禁为这幅画感叹:它的生命力竟如此顽强。几百年来,灰抹水涮,还能毅然生存,真不愧为壁画之精品。我欣赏这壁画,更崇拜这作画之人。正是这位不知名的名家创造了美,创造了这稀世珍宝。
双膝跪下,作揖,磕头,不为佛,为画佛之人!(此文刊发于2006年3月7日《南阳日报》,摄影:张俊鹏 张银武)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