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红为何如此风靡收藏界?
乾隆以后,中国瓷器烧造最辉煌的时代渐渐远去了。嘉庆初期,乾隆以太上皇身份临朝,一切与乾隆时期无二,到乾隆死去,进入清中期,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官窑生产也不断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
因为窑工在烧制时难以克服诸多难点,因此历代釉里红发色鲜有理想表现,几乎皆有不同程度的发黑与发铜绿等不稳定现象。为便于读者对明清釉里红发色的简单认识,本文以数枚洪武、宣德、成化釉里红发色局部图作简要说明。
釉下彩是在已经成型晾干的素坯上使用色料描绘纹饰突然,接着用其他浅色或白色釉覆盖放在窑内高温烧制,一次性烧制成功。烧制成功的釉下彩其瓷器釉面光滑柔亮,晶莹剔透。釉下彩有很多种类,其中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瓷、釉里红、釉下三彩瓷等。
青花釉里红瓷器却出现在数百年之后的元末明初。这与釉里红这种工艺的高难度有关。釉里红这种工艺虽然和青花瓷的绘画方法同属釉下彩绘,但由于釉里红所使用的铜红釉料在烧成过程中呈色并不稳定,温度一旦掌握不够,釉里红的色彩就会迅速变化,因此制作难度比青花瓷更高,而使用这种技术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烧制的难度只会有增无减。烧制难度如此之高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在明朝中期后曾一度消失,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才再次出现。
釉里红器物的纹饰比较简单,大多以浓笔涂抹,与明初那类精细线条绘画的釉里红显然不同。釉里红瓷器有二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拔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青花的呈色剂采用的是钴,而釉里红的呈色剂则是铜,当两者一起出现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品种,那就是——青花釉里红。
釉里红的烧造始于元代,兴于明初,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这种以铜为着色剂的色釉在烧造中十分困难,早期多数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导致存世佳品可谓凤毛麟角,因而釉里红也成为了瓷器中的贵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