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真的能够改变学与教,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吗?
作者丨夏雪梅,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大家好,感谢张厅的邀请,也谢谢大会创设了良好的互动平台。这次张厅给我的是一个命题作文,让我讲讲上海是怎么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这给我一个机会,回顾我们过去所走过的路。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可以追溯到我们过去的经历。
我将这段历程整理成如下四个问题:
0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教育者都会对教育抱有美好的期待和愿景,我们期待今天教给孩子的,能在将来获得更加丰盛的回报。今天大家那么关注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就是心存这样的期待。而教育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并不是我们当下做了什么,孩子们将来就一定会成为那样的人。
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们还是要努力寻求类似问题的答案。2014年,我们接到了上海市教委的任务,我们要回答: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为了孩子未来更好的发展,如何在当下为儿童奠定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为此,我们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了来自脑科学、心理学、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团队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当时的一个思路是需要分析一系列经典的长程追踪研究,这些研究往往持续几十年,从儿童小时候到他长大成人,看什么对个人的成功、发展有持续的影响。这样的研究会让我们对“播种——收获”有更完整的意识,对“什么是真正的奠基”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中,Dunedin研究、佩里研究计划等非常著名的研究给我们很多的启发。Dunedin研究提出,儿童时期的自我控制力,对于他后续的个人健康、财富和对社会的安全发展影响非常大,超过了智力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同样,佩里研究计划追踪到40岁,赫克曼教授之处,佩里计划有三分之二的因素可以归结为儿童的好奇心、自制力、社会灵活性等因素。
在一些相关的研究中,通过采集幼儿园、1年级、3年级、5年级的数据表明,儿童的坚持性、专注性、情绪调控等学习品质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数学的学业成就。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儿童的这些品质能够得到展现和培育呢?是不是要专门开课训练他们的专注性呢?并非如此。经过大量的观察、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我们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探究者。
当他专注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当他们能够去解决真正来自于他们内心的真实而有意义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是在“学习”。而给儿童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给他怎样的任务,是教育者能够去改变的。
基于前期大量研究,我们提出了学习基础素养的星体模型,我们将其界定为个体创造新意义和解决问题所必备的通用能力。
当时正是国家开始在高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期。我们认为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让学生奠定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可能能够很好地对接到高中所提倡的核心素养。
02
为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项目化学习作为学校落地素养的一种方式呢?我们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探索历程。
2015年,我们做了大量的日常真实课堂的基线调研,发现一些现象:比如学习中的行为参与。
有些学生在上课五分钟以后就开始趴下去了,倒下去了,走神了,他们坐在这里但是心不在这里,这种情况只是“行为参与”,而学习意味着思维的“实质参与”,他要善于倾听、提出问题、有专注有思考。
此外,课堂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非常关注当下即时的表现,课堂中非常热闹,都在举手,都在说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像我都懂了、都会了。
但是,学习意味着和未知的对话,真正的学习要有认知的挑战,他要沉思,他要去想,他没有那么快。为什么那么多人举手?意味着你的任务很简单的,其实没有挑战性的。
当我们说素养的时候,其实意味着是要让学生发生长期的可迁移的学习,而考试又总是在追求当下的即时的表现。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身处这种矛盾中。是否有可能兼顾两者?
从2015年到2018年,我们围绕着上述的思考,做了预见学习的实验室,我们开设了以学习为中心的实验室,旨在通过日常课堂中的话语变革、社会性规则的变化、挑战性的问题、学习工具的创设来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
我们也开设了游戏化学习的实验室,主要是在小学的低段中,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我们还开设了项目化学习实验室,虽然当时只有五六所学校进行探索,但是上海的项目化学习从一开始就是指向国家课程,改变国家课程的学与教的方式,提升国家课程的学与教的质量。这个路径从一开始就决定上海的项目化学习关注的是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可迁移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比如只从知识点出发设计项目。所有走过的这些弯路都让我们今天对在中国教育情境中落地项目化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我们也发现,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项目化学习更具有包容性和综合性的样态,同时需要设计者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说,项目化学习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经历对问题不断的分析、思考,原型的创设,然后对原型进行修订,再抽象。在课与课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让学生有机会去经历新观点生成、持续生长、壮大和实践的历程。
项目化学习还会给孩子体验专业领域创造力的机会,让孩子经历像真正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一样思考、探索、实践的历程。
03
项目化学习真的能够改变学与教,提升学生的学习吗?
随着项目化学习越来越热,我们也会发现项目化学习被“异化”了。有一个好玩的问题,有一些琳琅满目的成果就是项目,可是这个过程是怎样呢?
我们需要追问:这些好的项目成果是学生的成果吗?是所有学生还是少部分成果?是学生的探索成果还是来自其他外力的帮助?项目化学习如何实施才能真正体现学与教的变革,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和创造性?
在2020年我们的第二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中,我们报告过今年在学科项目中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项目化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加深对本质问题和核心概念的理解,我们还发现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表现差异。
世界上什么最容易?指责别人,推给别人去做。世界上什么最难?改变自己。我们一直认为,如果要带领学校一起攻克难题,我们自己要首先去做,要对项目化学习有深入的理解。
所以我们先后出版这两本书,澄清项目化学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如项目如何设计,入项课、知识能力建构课、合作探究课等等怎么去上、学校实施项目化学习有哪些切入点和路径等问题。
自2015年以来,“预见学习”(学习基础素养官方公众号)面向上海的老师们开展了近200场的工作坊、研讨会、交流会。我们认为,如果希望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样态发生变化,要让教师自己也体验到这样的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的探索领域,我们也获得了2019年的国家一般课题的立项。2018、2020年举办了两届峰会和两届项目化学习案例征集与评选的活动,成立了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今年我们发布了项目化学习中国建构从书系列,研制了全国项目化学习的案例平台。
04
从5到10,从10到30,从30到100……
随着《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的发布,现在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原先我们是5所学校,后来学习基础素养第二轮启动,变成30所学校,现在要到100所学校,这不仅意味着学校数量的扩大,也意味着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推进方式和结构的变化。
2020年,上海市已经评出两个实验区,四个创建区,15所种子实验校和54所项目实验校。在整个推进中,我们通过三类项目匹配国家课程方案,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创设适合的梯度和空间,这条路才刚开始,我们将不断调整策略和方向,倾听各方的声音。
最后,唯有热爱,我们方可抵御岁月漫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