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谈:“上步骑鲸” OR “上步七星”?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上步骑鲸式名考释:这也是像形的式名。重在上步二字说明动作是上步的。骑鲸二字只是美的艺术加工,它和退步跨虎是相对的。
《陈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都名上步七星。解释七星的意义为:头及两肩、两手、两足共为七点有似七星。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够恰当,因为人的生理天然如此,难道说其它各式就没有头和两肩、手、足?这个式子是从金刚捣碓发展而来的二动作手的变化,岂不与捣碓一样?怎么不叫七星捣碓?
要领:此式共两个动作。学者但须注意,两肘必贴肋而转,不可离开,手腕要灵活,掌指亦须有力。应知太极拳的拳理是对立统一的,力与巧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这两句都是符合事实的,两方的力巧相等则成和局。力大而巧善的则力大者胜,力如相等则谁巧谁胜。过去不少有关太极书刊过分强调:“用意不用力”,或者把意说的神乎其神,不符科学道理。比方我们造机器从离不开钢铁,钢铁坚硬,便等于人身的力,但不是钢铁造成机器零件,仍等于无用。因此我认为练武术者力是第一条件,学拳式则等于造零件,零件要造的合乎规格,安装的还要松紧合度,开动起来,方能发挥效用,陈式太极等于比较精密的机器,必须每式,甚至每一动作都要细心地学,学到一丝不差,运用起来,尽管十分灵活,千变万化,仍然不失规矩,而处处不离缠丝劲,方能在不败之中取胜。陈发科师一贯教导我们:第一要学的正确,其次要熟练,最后还要练细,讲明,常作试验,功夫不但明了于心中,更重要的是练到全身。所以陈鑫先生说:“周身上下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又说;“出奇在转关”,例如上面这一个小动作的转关就是非常重要,而功效又是出奇,它使人在看不见而又不觉之中,反败为胜。
我们学武有两条门径。一是向明师学套路,二是从武林名著中学理论。但学者还要善于择师和细心以唯物态度领悟文字,求师要求明,而非局限于名,因为明师不一定有名,名师也可能不一定真明武术,所说浪得虚名者大有人在。我们对所谓“名人”暂且不谈,只就文字来讲,例如:王宗岳著《太极拳论》确是言简意赅,适当行语,许多太极拳著作,研练者莫不奉为典范。但有不少人对所提“双重之病”认识不清;对如何“懂劲”亦多舍近求远,而只说:学太极拳不学推手,便不能懂劲。学拳应当如学打乒乓球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所以陈鑫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对敌时有人若无人。只有平时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方能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这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的兵法是一个道理、方法。我从陈式太极松的学习、试验中,逐渐体会到;懂劲是从运动的方向和时间准确方面注意。对“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意义不从本身的手足虚实配合着眼,而解为:对方左手实,则我左手虚,右手实,则右手虚,假使对方用右手按我右手,左手按我左手,又当如何?还有人因拳论有“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之句,不知原意是指先天自然之能,希望人从学而进步,便强调以意代力,甚至说“以慢胜快”,把科学的太极拳蜕化成唯心学说,岂不可笑,而又可怕。
太极十三势中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原是讲的手法,前进、后退主要是讲步法,左顾右盼专指眼法,中定主要在于身法。有人解释:左为顾,右为盼,未免太笼统了。假使学者问为什么左必须为顾,右必须为盼?恐怕就难以说明。不过还没离开眼法,错误不大,近见某武术刊物登载某“武术权威者”讲推手,把进退顾盼说为步法规律,不知足上是否有眼,无眼则与顾盼何干?
我们学技术,或写文字,总不免有粗枝大叶之处,前辈亦不免有之。如眼法本是先锋作用,指挥全身因地变化。陈鑫先生也误说“眼随手运”。在文字方面如开明书店印行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拳经谱”将“质而弥坚”坚字误为“质而弥先”的“先”字,“上引下打”的引字误为“上行下打”的“行”字,“究研”二字排颠倒为“研究”就与韵不合,下面“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吹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陈式太极拳》引这段文字,不但未将错字纠正,标点断句又误为“只觉如风吹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该书不能纠正错字,却大胆地依照戚继光《拳经》式名,改掉陈式原来式名,如“揽擦衣”改为“懒扎衣”,“穿地龙”改为“雀地龙”,如此厚古薄今,我不赞成,可怪者不光陈沟老人及陈发科师老弟子们不以为怪,反而盲从。当然这是学拳水平和文化水平有关的。
这里讲的是否太远了,离开了原题?不过我认为题虽以式名考释为主,即有“杂谈”二字,也不妨杂谈杂谈,使学陈式者加以研究。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