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原创】力是素质,巧是方法!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洪均生先生的原稿文字《论太极拳的力与巧》。
在我们生活中,一切运动都离不开“动”与“静”二字。也就离不开“力”与“巧”。力、巧虽然看似对立的,实则互相依存,绝对不能孤立。武术以动为主,太极拳是武术项目的一种,武术离不开力与巧,太极拳当然不能例外。由于力是素质,巧是方法,素质是天然的,虽然可以通过锻炼而有所增强,但因不同的体格条件,必然有不同的局限;方法是学来的,只要善于利用科学道理进行锻炼,即能出现不同的奇迹。
武术界早就流传两句话:“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这种说法,是否符合现实?应当承认都是对的。但,我们也应该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所谓“一力降十会者”,不一定没有巧的方法;所谓“一巧破千斤者”,也不可能没有力的配合,大概说来,力与巧在每个人的方面,总不免因体质和学力不同,而各有所偏。力大者能胜巧而力小者;巧精者又能胜力大而拙者。如果双方力巧相等,则对抗多成和局。各太极拳都主张“四两拨千斤”,就是用科学的“巧”来制胜力的,但仍然离不开力的作用。所谓“四两”不过极言其用力的少,并非仅仅只有四两的力。
从社会上习拳概况看来,约分两类。除太极拳外,多数偏重于练力。但习太极拳者,却往往在文字上,口头上总是以“柔”当先,甚至某太极权威者提出“一柔到底”的要求。但他写的刊物讲到推手,却把掤、捋、挤、按等法都说为:“用力”如何,如何,实际上今年太极拳推手比赛会上,常见参加推手的运动员们只多用力对抗,而缺乏技巧。究竟什么原因所致,才出现这些矛盾而不合太极拳理法呢?
根据我从学拳之初,以及三十多年教拳的体会。其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太极拳的理论和运动方法,特别是陈式的方法过于高深而复杂,不易为心粗气浮者所理解、掌握。因而有些文人写出许多文章帮助学拳者加强理解,这原是有益的事,但由于著者的认识不同、功夫的深浅不同,所以写作的方法、词句讲的也有差异。
我通过学习认为: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对拳的理、法及练功、技击等等,讲的最为扼要深刻,无名氏的《十三势行功总歌》、《打手歌》、及武禹襄所写《十三势行功心解》也讲的正确。再就是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讲的较为详尽,他不是单纯讲拳的理法,而是讲了全部一路练法,遗憾的是未讲陈式二路炮捶。可贵之处则是他明确指出:“太极拳,缠法也。”并说明缠法是螺旋形运动,这就为我们研究陈式拳法者献出了指路明灯。
此后杨、武、吴、孙各式也先后出版讲解其本门派的理论和练架方法,作者都煞费苦心地宣传了本门套路,也给爱好者以学习、研究的丰富资料,我们应该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功夫水平不同,所以不免瑕瑜互见,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点,全在读者善于批判接受而去伪存真。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