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的《国家宝藏》——安阳殷墟

原创 永紀華英 8090集邮

盘庚迁都,造邑北蒙。
武丁奋勇,大振殷商。
安阳殷墟作为商朝最后一个都城,在厚土之下尘封的甲骨、青铜、宫殿遗址等,为我们凝固了三千三百年前一个王朝的背影;而在这片土地之上,更是孕育了中国现代科学考古,从1928年至今,迎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考古人。
这周末,让我们一同走进安阳殷墟,去探索中华文明的原点之一  。

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6-17《殷墟》邮票

那么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这次安阳殷墟会选出哪三件国宝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呢?

陶 三 通

——一座城市的“良心”

相信自己,真的没有想错,这件文物就是你所想象到的陶制三通下水管道。可能肯多小伙伴表示不解,殷墟没文物了吗?下水道都有资格上《国家宝藏》了吗?但是要知道一点,这是距今三千三百年前的下水道。

▲PF42《殷墟博物苑》邮资封邮资图

在三千三百多年前,我们这个民族修建都城的时候,就知道要为城市修建污水排放系统。可能还没有感到这件文物的跨时代性,那么就举例说明一下。因为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成功取代了“黑死病”成为人类有史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中世纪的“黑死病”肆虐,就是因为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污水排放系统,人们的生活污水、排泄物、动物尸体随意在排放,一个城市犹如一个病毒培养皿一般。

▲T127《保护环境》邮票(4-3)保护水环境

虽说我们曾经领先世界,但是随着近代的落后,中国的城市化可谓是“奋起直追”,但是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沉下心来去面对和改正。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可呼吸”的城市。

YH127 甲 骨 窖 穴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首先名词解释一下,这个“YH127”是考古编号,其中“Y”是殷墟的缩写,而“H”代表“灰坑”,而“127”是从1928年开始科学考古后,第127个发现的窖穴。在这个六米长的窖穴坑中,出土了17804片甲骨,是殷墟早期考古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2016-17《殷墟》邮票(3-1)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成体系的汉字形态,因为凿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因此被成为“甲骨文”。因为商人好巫,几乎无日无事不去占卜,通过灼烧龟甲兽骨,上面展现的裂纹,窥探“泄漏”的天机,指导每日的生活。

▲JF85《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纪念邮资片

在甲骨文发现的120年的时间中,我们发现了15万四千余片甲骨碎片,辨识出将近一千五百余字,能够为今天的我们描绘出三千年前的殷商生活场景。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8g金币

或许先民不曾想到过,在刻刀划动中的点画之间,是从“刻骨”开始之后,那千年不曾断绝的中华文脉的便由此开始。

▲1996-23《中国古代档案》邮票(4-1)甲骨档案.商代龟甲

因为“YH127”出土了大量珍贵甲骨,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中国台湾省特148《中国文字源流》邮票(4-1)殷 甲骨文

当然这些埋藏了三千年的珍宝重见天日,却恰逢中华乱世,一出土就踏上了颠沛的“国宝南迁路”(传送门:用邮票聊聊“故宫文物南迁路”)。现在因为一湾海峡,分藏两岸。

▲中国台湾省特616《中华古物——殷墟》邮票(8-3)填砂卜辞龟甲

中华文明能够延绵千年,向来是以文化认同高于血脉认同。假如不认同自己归属于中华文明,不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血脉相连”而是与异族无二。

亚 长 牛 尊

——商代战神

这件文物的全名应该叫做:商.“亚长”牛牺尊,其中“亚长”之名是根据牛面部所铸铭文“亚长”而来。据专家考证,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这件文物是在2001年出土,是殷墟继1976年妇好墓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特63《殷代铜器》邮票

这件牛尊,牛体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展现的是当时尚未被驯化水牛造型。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这是殷墟出土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就是因为出土比较晚,所以没有赶上1964年发行的特63《殷代铜器》邮票。

这不是“灭霸”的手套,而是与牛尊同期在亚长墓中出土的“手形器”,是不是感到亚长墓很神奇呢?

▲《中国青铜器》(第2组)1/4盎司金币——妇好鴞尊

更神奇的是亚长墓是同妇好墓一样,墓上修建有享台建筑,让其躲过了三千多年的各种盗墓贼,更神奇的是两个墓相距也就500米左右。

这两座墓主人之间,又会有何种关系呢?

或许回望祖先们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挥洒的情感,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

来源:央视《国家宝藏》、央视网、殷墟博物馆

整理:8090集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