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黄埔军校毕业,碌碌无为曾开米店谋生,生个漂亮女儿邓丽君却家喻户晓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所学校被人称为军事人才的摇篮,因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当年,国共双方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自这所学校,尤其是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嫡系,可以称为名将辈出。
然而,大家别以为进了黄埔军校,便能成为将军,成长为将军那是非常小概率的事情,特别是到了后期的黄埔毕业生,由于人太多了,军官的职位也就只有这么多,粥少僧多的情况比比皆是。加之后期战事相对少,军衔的晋升也渐渐规范,国民党中央军军官,特别是黄埔学员,晋升非常困难,因此,有些人虽然黄埔军校毕业,刚毕业的时候授予什么军衔,一直在军队中混个十年八年,还是原封不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就是这种情况。
他名叫邓枢,1921年出生于河北邯郸大名县万堤区大街乡(原属北门口乡,北门口乡1996年并入大街乡)邓台村,他幼年的时候就父母双亡,只剩下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可没过几年,爷爷奶奶也相继离世,他成了彻彻底底的孤儿。
无依无靠的邓枢为了讨生活,只能加入军队谋生,因为只有在部队里,才不用担心自己的下顿饭在哪里,在部队干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他勤奋好学,非常上进,于1937年考进了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时按照黄埔军校毕业生的任职及军衔配置标准的规定,一般刚毕业的学员是少尉军衔,职务为班长或排长,少数表现优越的可授中尉或上尉军衔,职务最高为连长。
大街乡邓台村村貌
而这位邓枢同学,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毕业时,可以算是学业平平,混了个最低配置,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到了河北军团,从1938年黄埔军校毕业,期间虽然参加了抗日战争及内战的经历,到他1948年逃离大陆去了台湾,整整十年的时间,依然是个少尉,军衔职位纹丝不动。
全家福
黄埔军校毕业的邓枢十年如一日,还在原地踏步,比起他的一些同学,有的甚至已经升到了师级干部,他还是个排长,可以算是碌碌无为混得最差的一个了。
邓枢去了台湾,以他这么低的级别,日子也不好过,住在眷村一个不到30平米的小屋里。所谓眷村,就是当年国民党200万军队和眷属败退到台湾后,实在是人满为患,根本就无法居住,于是划了一块土地,让他们自己临时建造的住房,为了安置大批军队以及随军眷属,国民党在营区附近兴建了军眷村落,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又相继修建了更多的村落,形成了台湾的特有的眷村。
邓枢的妻子赵素桂,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人,结婚之后一连生下三个儿子后,企盼着能再添一位千金。1953年1月29日的凌晨,随着一声晨鸡的报晓,小村山坳里的邓家传来一声悦耳的婴儿啼哭。看着这个胖乎乎的小女婴,邓枢以“美丽的竹子”之意,给小女儿命名为“邓丽筠”。后来便改名叫“邓丽君”,那便是红遍全球华人圈,在亚洲影响力巨大的歌星。
邓丽君6岁那年,由于败退台湾时,军官和士兵的比例非常高,在台海局势趋于稳定的情况下,退役了大量军官,以节省军费开支,没有背景又没有特长的邓枢也名列其中,邓枢以陆军少校的身份退役了。
由于要负担四个孩子的生活开销,家里的收入本来就已经很拮据了,这下更加雪上加霜,邓枢就用退役的补助款,后来开了一家米店维持生计,但仍然捉襟见肘,基本上以粗米和菜粥为主食。
不过,虽然生活艰难,但邓枢还是很有生活情调的,尤其喜欢唱京戏,邓丽君也从小就爱听父亲唱戏。母亲赵素桂也很喜欢在做家务的时候听流行歌曲,小邓丽君耳濡目染,一首流行歌曲听个两三遍就会唱了,天赋极高。
特别是他们居住的眷村,居民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又越过竹篱笆,与台湾本土文化交汇,成为台湾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在这样的地方,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一天,邓丽君蹲在青石台阶上,倾听春雨的淅沥之声,不由吟唱起了周璇在电影《董小宛》中唱的插曲《飘渺歌》。正好,有一位教音乐的老师路过,听到了她的歌声,惊为天人,当即要求把她带走,悉心培养她。
从此,邓丽君走上了音乐之路,迎来了一个极度辉煌的音乐人生,从此走出一段华彩乐段。
邓丽君走红的时候,受到了日本音乐界的青睐,她也打算去日本,能够更好地发展,但是,却遭到了父亲邓枢的坚决反对。邓枢曾经跟日本人打过仗,和大多数国民党旧军官一样,他们心中充满了家国情怀,对日本人终生都没有好印象,因此极力反对女儿去日本发展。
但是,在邓丽君的经纪人舟木稔的再三恳求下,邓枢才勉强同意女儿去日本演出。不过,为了考虑父亲的心理感受,在日本时,邓丽君不取日文艺名,只用英文名,还常常刻意穿着旗袍表演,以示与日本人的区别。
邓台村的邓丽君纪念馆,村里人自发来这里纪念
1990年5月,邓枢在台湾去世,终年69岁。令他想不到的是,五年之后的1995年5月,他的小女儿邓丽君因哮喘发作,在泰国去世,年仅42岁。父女两人的祭日仅差一天,可谓冥冥之中的天意。邓枢虽然他自己黄埔毕业,结果到最后也只混个连长,可谓是碌碌无为,但由于他女儿名气太大,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乡人在他的老家大街乡邓台村,修建了纪念馆,也有不少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