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十大行书”中的窥探古人书法审美标准
不知从何时起,“天下十大行书”的说法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并为后世书家津津乐道。
第1:王羲之《兰亭序》
第2: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3:苏轼《寒食帖》
第4:王珣《伯远帖》
第5:杨凝式《韭花帖》
第6:柳公权《蒙诏帖》
第7:欧阳询《张翰帖》
第8:米芾《蜀素帖》
第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第10:李建中《土母帖》
其中前三名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乃行书精品中的精品。
古代名帖数不胜数,为何以这十副古帖名列榜单?
难道除此十副古帖外无其它碑帖可与之相媲美?
回答上述问题前,先看看这十副书法的共同的艺术特点:
一:技法超群
古人对书法讲究内涵丰富、变化万千、势态有致、和睦得体,对笔法、结构、章法有着非常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的的掌握不易获得,需要书家千锤百炼方可掌握一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书法欣赏门槛,也是区别专业与业余最简单的标准。不注重书法中方圆、黑白、疏密、长短、粗细、收放、俯仰、正欹、大小、枯润、浓淡等等变化,就难以欣赏行书艺术的技法美。所有经典名帖基本符合“技法超群”这一共性。
二:情感真挚、风格鲜明
这十副古帖都有一个共性:情感表达真挚热烈,毫无做作之感,每副作品都是书家主动自愿书写,心情与书写风格完美融合,而且艺术风格鲜明,书风与人品息息相关,正所谓“字如其人”。下面分别举例:
第1: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在曲水流觞、惠风和畅的欢快情景下书写此序言,其心中的欢乐之情与《兰亭序》前半部分的精致飘逸的书风表达一致,而后文感叹“死生亦大矣”的悲叹之情与其涂改增多、顿挫强烈、节奏抑郁的表达完美相称。
第2:颜真卿《祭侄文稿》
颜真卿在闻其侄儿被叛臣杀害后的悲恸之情在《祭侄文稿》体现的淋漓尽致,其枯涩的笔墨、蓬乱的节奏、大量的涂改等让其内心的悲痛之情跃然纸上。
第3:苏轼《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抒发了自己在因受排挤被贬黄州后抑郁不得志、黄州生活艰辛的无奈悲凉之情,其点画节奏的变化随文意情感起起伏伏,跌宕自然。
第4:王珣《伯远帖》
王珣当时因仕途受搓,被贬南昌,在抑郁的心情下书写了这篇送与挚友伯远的一封信,纵观全贴,毫无做作之情,却能表现出笔法和节奏变化,虽然这与其抑郁苦闷的心情不太相合,但是书写自然流畅,天真浪漫,展示了晋人潇洒风流的骨韵。
第5:杨凝式《韭花帖》
在白天沉睡饿醒后,偶得韭花佳肴,愉悦之余为表达谢意,书写此信赠与友人,此贴疏朗空明、清新淡雅的风格与其睡醒品味佳肴的恬适风情相得益彰。
第6: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蒙诏帖》大气磅礴,吞吐日月,雄健豪迈。虽然此贴大意是告知对方自己年老体迈,帮不上忙,但是柳公权心中一直有为王朝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下笔的那种气势与节奏就是要向世人展示他不甘于宫内教书写字,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第7:欧阳询《张翰帖》
欧阳询《张翰帖》是为赞颂张翰才情的一篇短文传记,全篇潇洒自然,字体修长,结体险峻,笔法似刀刃,刚劲有力,书风异常强烈,与其本人隐忍刚毅的性格不谋而和。
第8:米芾《蜀素帖》
此贴是米芾偶得质地精良的“蜀素”纸,遂一挥而就,随性即发地写出此篇变化丰富、神采飞扬的名帖。
第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在湖北游览风景名胜时触景生情即兴写下的一篇诗词,其放纵的字势、夸张的结体造就了黄庭坚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10:李建中《土母帖》
李建中《土母帖》沉稳有力、丰腴瘦劲,是写给对方的一封书信,以表关心问候。其艺术风格深受欧阳询的影响,并兼有二王遗韵。
可以看出,前三帖之所以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声名与影响远大于其他七帖的原因与其书写节奏的变化和情感流露变化的高度统一是分不开的。其它七帖则是表现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但这十帖都是随性而写,自然洒脱,毫无做作。
三:品德高尚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柳公权、欧阳询、米芾、黄庭坚、李建中、杨凝式、王珣等皆入朝为官,为人正直,学富五车,道德高尚。
四:皆为宋代前人
王羲之(东晋)、颜真卿(唐)、苏轼(宋)、柳公权(唐)、欧阳询(唐)、米芾(宋)、黄庭坚(宋)、李建中(唐末五代)、杨凝式(唐末五代)、王珣(东晋)等人皆为宋代前人,显然后人对经典行书排序之事,应在宋代以后了,所以宋以后的名帖就不在考虑,但不是说宋以后就没有与之媲美的行书精品。
注意这一条不是标题所说的审美标准,而是强调排名人物的选取范围。
五:取法晋人,特别是二王。
这十人皆取法二王,与晋代书风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和师承关系。这可是自古以来评价书法艺术水平的标准。为摹本的《兰亭序》排第一与其地位是分不开的。
六:一人一帖
其实东晋王羲之的行书珍品《丧乱帖》、《得示帖》和王献之《中秋帖》等都是经典名帖,其艺术价值绝对不低与此十副古帖,显然排名规则是一人一帖,其他名次留给他人。
七:自作诗词
此十帖都是书家自作诗词,其情感流露要比抄写诗经更为自然。
以上七大共同特点基本解答的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这七大点基本是古人书法审美欣赏的标准,其中前两点尤为重要,望读者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