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所:南楼、北楼今何在?(续)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文章第 109篇)
南楼、北楼今何在?只是魂不改。
问君能有几多情?恰似滚滚长江向东流。
黄令仪
20 世纪70 年代,笔者与计算所倪光南相识,与他,还有计算所九室的北邮老同学丁士芗、陈芷英往来不断,无数次登上北楼三层,东头就是他们的办公室和实验室。竺乃刚就在这个办公室工作,但是笔者一直不知道他有过训练班的经历,更不知道他的夫人黄汛也是第一届训练班学员,还是北邮首届毕业班的校友。他们的房间放满了各种实验设备和仪器,不少设备是自己搭建的,层层叠叠、体积大小不一,却井然有序。
倪光南的实验设备
倪光南的联想汉卡,解决了中国人使用计算机的困难。
1978 年,全国青年联合会的科技界委员聚会。后排右起半导体所林雨、中国旅行社何儒昌、电信传输所徐祖哲、计算所倪光南,前排右三数学所杨乐、右四中科院计算中心孙家昶。
倪光南开始实验“联想汉字”的时候,用几百元的12 寸黑白电视机替代了专业监视器,改装一下同样好用。计算所的南北楼都没有电梯,倪光南每次都要送笔者下楼,推辞不过,只好在大楼门口看着他转身一步迈二级地上楼急匆匆回去工作。
1978 年1 月,竺乃刚、倪光南、陈芷英的《汉字输入和人机对话》在《计算机学报》发表,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这个研究成果带领了中国的计算机“汉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汉字研究与应用,汉字不再被认为是要淘汰的“落后文字”,反而与计算机成为亲密伙伴。
杨乐在计算所北楼五层的办公室
软件室的曹东启和在五楼工作的数学家杨乐不但待人和蔼可亲,还能简明扼要地将问题讲述清楚,带动了不少学术讨论与应用项目。我去请教杨乐一个移动通信的无线电频谱相互干扰的分析、计算问题,在他最终安排下,成为数学学报上的一篇论文。在这两座大楼中工作的人,都受到过华罗庚等老一辈学者风范的熏陶。
1989 年到计算所报名研究生的孙凝晖回忆说:第一眼见到南楼,就觉得它很肃穆,那种凝重的感觉让人心存敬仰。当时计算所最好的两个地方就是图书馆和篮球场。一楼是个大阅览室,长长的厚实的条桌和长凳,周围是期刊架,高高的二楼全是大书架,放满了灰蒙蒙的外文书籍,因为大楼的墙壁厚实,跨度也比一般的楼房要高,所以在办公室,特别是没有机器散发热量的阅览室就更显得安静、凉快。南楼前面,在大楼修建时就安置了篮球场,这是年轻人挥洒汗水和快乐的地方。朝北的窗户正对着篮球场,许多人休息时就趴在窗台上观战。夏天夜晚院里会放电影,周边宿舍的同事,大人小孩搬着凳子,早早就占好地方,在后边站立的人也很自在,不用担心影响别人。
计算所的第一批年轻人
计算所不大的院子里,东西两边都有简洁大门邻街,没有派人看守,走进楼内才会看到接待台,好长的时间里一位总是微笑的女孩在这当班。科研大楼和欧洲的皇宫类似,外人可以直达窗下,久而久之也就出过问题。20 世纪70 年代,计算机越做越先进,和电信设备一样也要“接地”,把一块大铜板埋到楼外地里充当“地线”,还要撒些工业盐保证接地良好。忙碌多日,计算机终于调试到最佳工作状态。某日计算机灯排一片混乱,值班员请来各路权威,办法想尽,还是不得其解。有人怀着郁闷的心情下楼散心,抬头望去,吃惊地发现,从机房窗口延伸下去的粗壮的优质铜缆已经失去“根基”,临近地面的高度被外人粗暴截断,随风轻荡,暴露的铜缆末端似在咧嘴苦笑,地下松动的土坑里,大块铜板已不见踪影。
在计算所工作了12 年的赵晓芳离开北楼时,最后一次巡视曾经工作过的这栋楼房,不禁感言:不经意间总有一种隐约的牵绊、一种心痛,挥之不去。站在北楼前,凝望着她,难以割舍的伤感,这是一份不舍、一份珍视。你见证的、你述说的、你期望的,我已经记住了,在你身边发生的故事将会在历史上留下深深的一笔,成为美好的故事流传下来;而你的儿女将开始一次巅峰之旅,将在另一个空间内大展身手。
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训练班的学员在计算所这个“摇篮”中迈出第一步。
是啊,这座华罗庚先生一寸寸地审视过的楼房,每一个平方米都支撑着中国计算机的事业,支撑的是民族的精神、生存和未来。服役半个世纪之后,南北两楼先后被拆,走过中关村南三街时驻目观望,在这里似乎还能听到50 年前创业先驱的欢笑,还能听到收音机播放的磁芯存储器的“下雨”声。转身看去,计算所的新大楼耸立,每年都有一大批年轻人加入进来,南楼、北楼凝聚的精神会给他们的飞翔增添力量。
计算所程虎研究员
2008 年8 月2 日,计算所85 级硕士(KJ8920 班)毕业20 周年聚会。(左起)一排:宋守礼、尹雨立、程虎、李国杰、张兆庆、陈华瑛、乔如良、李建国;二排:李琳、姚克荣、赵济华、陈旺湘、柳勇、王建农、李锦涛、李鸿、吴玲、战超、穆小茜、夏登胜、王青、何金生、罗联军、张建国、李永霞、梁英、张华、周世佳。
倪光南,研究员,工程院院士,1939 年生,浙江镇海人,1944年入上海复兴小学,1950 年入上海复兴中学,1956 年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61年毕业,在中科院计算所参与电子管119计算机等研制,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1984 年参加创办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并出任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双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年获中科院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