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耳鸣】
耳鸣
耳鸣是耳内自觉有声,鸣响不止或时发时止,甚或妨碍听觉的一种疾病。由邪气壅实,邪扰耳窍而致的耳鸣,称“实证耳鸣”;因脏腑虚损而至的耳鸣,称“虚证耳鸣”。暴发者,新病者多实;渐发者,久病者多虚。
诊断依据
1、表现为经常性或间歇性的自觉耳内鸣响,声调多种或如蝉鸣,或如潮涌,或如雷鸣,难以忍受。
2、鸣响或有短暂,有间歇出现,有持续不息。
3、耳鸣对听力多有影响,但在早期或全身疾病引起的耳鸣,常不影响听力。
4、耳鸣的频谱测定:一般耳鸣的单调与病变的性质有关,传音性聋的耳鸣频率一般比感音性聋的为低。一般耳鸣频率在0到9000Hz之间,最常见的频谱是3500到6900Hz.
辨证论治
1、分证论治
(1)邪遏少阳
【证候】卒然耳鸣,耳内闷胀,病前多有外感病史,头昏头痛,口苦咽干,检查耳膜正常或微有内陷。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数。
【治法】清疏少阳,导滞通窍。
【方药】柴胡聪耳汤加减。柴胡15g,连翘18g,当归15g,水蛭10g,土元10g,黄芩12g,丝瓜络15g,丹皮15g,甘草6g.
(2)痰火郁结
【证候】发病多急,耳鸣如蝉或轰鸣作响,头昏头重,痰黄,口苦黏腻,烦躁失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火化痰,开闭通窍。
【方药】礞石滚痰丸合涤痰汤加减。青礞石20g,黄芩12g,大黄10g,制南星10g,法半夏12g,陈皮15g,枳实12g,茯苓20g,石菖蒲15g,甘草6g.
(3)肝火上扰
【证候】发病较急,耳鸣如潮或如风雷声,体壮阳盛,发病多与情志有关,头痛头晕,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9g,黄芩12g,栀子12g,生地黄15g,车前子12g,木通8g,赤芍15g,丹皮12g,代赭石30g,石决明30g,甘草6g.
(4)气血瘀阻
【证候】耳鸣暴发或鸣响久不能愈,或外伤后卒发耳鸣。可有耳内闷胀,刺痛。舌暗或生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10g,柴胡12g,丹参30g,石菖蒲15g,酸枣仁15g,老葱白3寸,甘草6g.
(5)精亏火旺
【证候】耳鸣渐久或体弱年高之人卒然鸣响,耳鸣如蝉。昼轻夜重,年久不愈,头晕,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舌嫩红或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熟地黄3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2g,茯苓20g,丹皮12g,五味子15g,磁石30g,酸枣仁20g,旱莲草15g,石菖蒲15g,甘草6g.
(6)脾胃虚弱
【证候】耳鸣时轻时重,劳而尤甚或蹲下站起时加重,自觉耳内空虚发凉或如冷风吹拂,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4g,白术18g,茯苓20g,党参18g,升麻9g,葛根30g,陈皮15g,当归10g,酸枣仁30g,甘草6g.
2、外治法
(1)乌头烧炭,石菖蒲等份为末,绵裹塞耳。
(2)巴豆3枚去皮尖,桃仁2枚去皮尖,松脂黄豆大小1块,3味共捣作2丸,绵裹塞耳中。
3、针灸治疗
(1)体针: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内关、外关、神门、阳陵泉、三阴交等穴,每次4到5穴,据证之虚实而补泻,每日1次。
(2)耳针:取外耳、内耳、内分泌、心、肝、肾等穴。埋针或针刺,或贴压。
4、按摩疗法(鸣天鼓)
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头枕部,两中指恰相接触,再将两示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示指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患者耳内可闻及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示指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可作数次。长期坚持,对预防和治疗耳鸣、耳聋可收一定效果。
其他疗法
1、猪肾切片,以骨碎补研末掺上,煨熟食之。
2、猪肾羹方:猪肾1对(去筋膜,细切),陈皮,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30粒),用五味汁作羹,空腹食。
3、菖蒲羹方:石菖蒲(米泔浸一宿,60g),猪肾1对(去筋膜,细切),葱白、米,以水煮石菖蒲,取汁去渣,入猪肾葱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
4、黑芝麻和胡桃肉同捣食用,或胡桃肉煨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