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十二讲:《诗经》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聊一个关于《诗经》的话题,通过《诗经》我们其实可以了解到先秦的社会状况。
提到《诗经》,我们都会知道它非常重要,孔子把儒家思想经典编订成了六部经典,这六部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而这六部经典中《诗经》,也简称为《诗》,它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孔子对它的重视,也可以说读不懂《诗经》,就很难真正理解儒家文化。
孔子云: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也。
并且在古代,很多孩童八九岁就要开始背《诗经》,开始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且在长达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诗经》都是考试内容中的一部分。
提到《诗经》,我们又会想到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既然叫《诗》,那么我们就应该用解读诗歌的式来理解它,来理解它表达的情感。可是为什么读不懂它呢?
其实我们之所以读不懂《诗经》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错误,那就是误以为《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实它包含的还有更多。我们先看看《诗经》的目录,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什么意思呢?风就是国风,就是各国的民风。我们读《诗经》时候,会出现很多风,比如“豳风”、“卫风”、“郑风”、“齐风”等等,就是通过采集这些国家的民歌来反映这些国家的治理情况。
因为民众喜欢唱什么歌,就反应他们的心声,通过这些歌来表达他们的生活处境。所以,在《论语》中,孔子就曾经劝过他的弟子们应该学习《诗经》,因为可以“兴、观、群、怨”。
那么“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借《诗经》中的某一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我们最经常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歌是典型表达感情的。其实先秦那个时候表达感情非常坦白。
我们经常说的“兴”,其实也就是含有“兴致”的意思,所以,也可以以《诗经》表达自己的志向。
而“观”就是观察社会风气,表达一种对待世事的态度。比如《诗经》中经典名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句意思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君子,他品行高尚,学问精深。“切磋”和“琢磨”其实都是打磨玉器的方式,表明打磨过后,不仅为人圆润而且精细,古代经常用玉器来比喻君子。
同时“观”是往上看的意思,往下看叫“察”,那么很多时候“观”也有景仰的意思。那么,“观”的最重要内涵就是观察民众的风气,从而看出来这个国家道德好不好,判断一个国家治理情况。
“群”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流,或者表现民众在一起的生活状况,比如《诗经》里面有这样一首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就是说: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们和你穿同一件衣服。国君出兵讨伐,我们修好戈矛,和你一起同仇敌忾!
通过“群”的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仁爱之心,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秩序。
《诗经》中的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后世人际交往方式
还有最后一种,就是“怨”,所谓的“怨”自然也就是批评、指责或者讽刺。还比如我们经常读到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为我何求。”
这句就是说:了解我的人,是知道我内心的忧虑;不了解的我人,会认为我在追求什么呢?这就是表达自己内心当中不被理解的痛苦。
还有,就是《诗经》中“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大田鼠,别再吃我的粮食了,我养了你多年,你却不肯关心我!其实这首诗是抱怨魏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民众上交无数税赋,却置百姓于不顾。
所以,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就是能够从《诗经》中读出各种感情来,但是这些感情都是通过借用其他事情或者事物来比喻,从而宛转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而在各地风中,以“周南”、“召南”为开篇,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周公”和“召公”是周朝历史非常著名的贤臣,曾经代替周天子治理过国家。
而“周南”和“召南”其实是为了反映这些区域治理得比较良好,有周公和召公的遗风。这种遗风是什么样呢?就是淳朴自然。而民风温柔敦厚,追求自然的情感,是国家治理的标准。
上面讲到的是“风”,就是国家治理情况,而《诗经》的第二部分叫“雅”,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风”是民众生活状态,而“雅”的意思就是各层贵族的生活方式。大雅主要集中在大贵族,而小雅则指的是小贵族。
当然,其中既有歌颂赞美,也有讽刺的,比如《小雅·六月》就是描写周宣王讨伐北方野蛮民族的战争,对正义之师的赞扬。
而《小雅·正月》则是批评讽刺周幽王昏聩,喜好征战。还比如《大雅·文王》和《大雅·公刘》都是歌颂周文王以及周朝先祖公刘的伟大德行。通过“雅”的方式来表达贵族的生活与价值观念。
那么,还剩最后一部分,那就是“颂”,“颂”是什么呢?“颂”是祭祀演奏与吟唱的音乐,既有周朝的,也有商朝的。
“颂”篇幅不多,但是庄严肃穆,所以表达对先祖怀念,从而礼仪来陶冶君主情操,能够恪守职责,谨慎治理国家。
通过介绍了《诗经》这三个部分,我们是不是感觉到,《诗经》根本就不是一部简单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与道德教育作品,教育对象不仅包括民众,更包括贵族与君主。
通过“风”借民众之口,来表现各国治理情况,从而暗含褒奖和贬斥,来约束君主更好地治理国家。通过“雅”体现贵族的生活状况,以此要求贵族和君主的德行。
通过“颂”的方式来表达对先王德行的怀念,让现在的君主能够提升自己品行,更加庄重,这样国家风气更为厚重。
因此,《诗经》这三个部分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而是反应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有祭祀的形式。
它恰恰是一部政治性作品。更重要的是《诗经》暗藏深刻的教化意义,个人可以通过经常朗读或吟唱诗经来达到提升自己德行,修身养性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一直有个说法,就说“诗言志”,就说说“诗”是用来表达自己志向或者意向。在先秦,贵族特别注重礼仪,不太会直接来表达要帮助别人或者拒绝别人,否则损伤他人的尊严。
《左传》中记载,齐国的大夫庆封,是齐国的权臣,为人骄纵跋扈,当他出使鲁国的时候,衣着华丽,规格很高,并且到了鲁国之后行为粗鲁,惹得鲁国人反感。
当时的鲁国大夫叔孙就吟诵了一首诗来表达对他的厌恶:“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就是说老鼠尚且有皮,而人没有礼仪,既然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去死?叔孙唱的这首诗,庆封却没有听懂。由此可见庆封身居高位不仅无礼而且非常无知,那么他肯定很危险了。
后来,齐国动乱,庆封家族几乎被灭族。
在《左传》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情,那就是重耳流亡到了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宴请重耳和他的手下。重耳为了表达对秦穆公的感谢,就唱了一首诗,名叫《河水》,秦穆公也唱了一首诗,《六月》表示回敬。
等秦穆公唱完,重耳的手下赵衰就让重耳快快下跪感谢秦穆公,秦穆公表示不解。赵衰说,《六月》这首诗是写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带兵打败蛮夷,维护了周朝边境的安宁,这其实就是“尊王攘夷”的功绩。
秦穆公唱这首诗,显然意思是想让晋国重耳帮助秦穆公能够一起开疆扩土,可是在赵衰的解释之下就变成了晋国辅佐周天子。
后来,果真周朝内乱,秦国和晋国都想护送周襄王回国,赵衰就以秦穆公曾经答应让晋国辅佐周天子为借口,不让秦国插手。
《诗经》虽然只有三百多篇,但每一篇都非常经典,孔子删定《诗经》目的就是为了教化百姓和贵族,所以本质是一部政治教育的著作,从而能够恢复周朝的优雅而又含蓄委婉的礼乐文化。